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为了一句承诺 做了19年的“儿子”
//www.workercn.cn2015-10-18来源: 《劳动午报》
分享到:更多

  晚上10点钟前审讯完嫌疑犯,凌晨2点依然在看卷宗,是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预审大队民警陈沫这十几年来的一种工作常态,在他的办公桌上,总是堆放着一摞摞的卷宗材料。对于他来说,只有将案子“吃透”了,才能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罪犯面前他是铁骨铮铮的汉子,但背后他却有一腔似水柔情……

  虽然在此之前,陈沫就曾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嘉奖6次,荣获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公安局第一届“首都人民警察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但直到2015年6月,陈沫上了由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承办的“中国好人榜”,大多数人才知道,为了一句承诺,陈沫默默地做了别人19年的“儿子”。

  “半路出家”的预审民警

  从警之前,陈沫曾是原北京市朝阳区供销社的一名员工,因为对警察事业的崇尚,1989年通过考试正式成为一名民警。

  1990年被分配到朝阳区酒仙桥派出所,1994年调到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预审大队,从一名书记员做到预审员。20多年来,陈沫一直从事对犯罪嫌疑人的审讯工作,使他成功实现了外行向专家的角色转变。

  公安机关预审部门是一个业务性非常强的部门,虽不在一线,但这个部门也是每天和犯罪行为作斗争。刚调到预审大队的时候,对于陈沫这个“外行人”来说,他并不习惯,“因为专业性很强,对证据链的分析需要很深厚的法律知识,审讯则需要很多心理知识。”陈沫说。

  为了更快地适应工作,他只能通过集中学习,大量地补习相关的法律知识。通过两年书记员的生涯,陈沫终于当了正式的预审员。“我们都是从书记员开始的,这过程中学习到很多东西,积累了大量的经验。”陈沫说。

  如今,52岁的陈沫已经头发花白,在他的记忆里,白头发是在半年的时间里突然多了起来的,“预审工作就是和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同时,脑力工作的强度也非常大。”陈沫说。

  面对狡猾的犯罪嫌疑人,预审民警与之角力的是一场心理战。

  长期在一线与犯罪嫌疑人做斗争的陈沫,如今,能够通过犯罪嫌疑人一个动作来分析他的心理活动。

  业务上的能力也难免带进生活当中,以至于和家人交流时,陈沫会很敏感地觉察到大家的心理变化。

  虽然,陈沫称自己并不喜欢将工作的角色带进生活,但又很难彻底将两者完全划分开,以至于即使回家躺在床上,常常琢磨的还是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活动以及所说的话,“希望从中找到破绽,想着想着就失眠了,但长期这样,对生活也有影响。”陈沫指着自己的白头发说。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