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李恒年:新一代太空“牧星人”(图)
//www.workercn.cn2015-10-21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新一代太空“牧星人”

——记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测控技术部研究员李恒年(上)

李恒年正在指导青年科研人员。魏杰/摄

  在浩瀚的太空中,运行着100多颗“中国星”。从升空开始,直至寿命终结,始终有一群人对这些卫星进行跟踪测量控制、故障诊断维修,他们被称为“牧星人”。

  48岁的李恒年就是一位优秀的“牧星人”。在航天测控一线工作的23年里,他曾成功抢救价值十多亿元的卫星,曾把神舟飞船返回舱落点预报精度从10公里提高到1公里,也曾为一个问题专注20年,使我国航天器机动轨道确定能力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

  “风云”任务中的风云人物

  人们赞叹李恒年今天的成绩,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当航天测控事业的“接力棒”传到李恒年手上时,他却差点与其失之交臂。

  1992年,25岁的李恒年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人事部门一看他的履历:“本科,兰州大学数学系;研究生,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懂数学、会编程,正好中心在发展BP机寻呼业务,就把他分到了寻呼台。

  身材高大、从甘肃永昌农村牧场走出来的李恒年在寻呼台干劲十足。但直到一年多后,他才从同事口中得知,别人设计的软件,服务对象是卫星;自己编写的程序,服务对象却是BP机。中心领导听说寻呼台有个编程高手,把李恒年调到测控技术部软件室,他的航天测控事业才进入预定轨道。“差一点壮志难酬了。”回忆起这段经历,他笑着说。

  1999年年底,“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即将发射。这是一颗自旋稳定式卫星,姿态控制至关重要。简单地说,姿态控制精度越高,卫星燃料消耗越少,卫星的寿命也就越长。

  李恒年通读程序代码后发现,卫星姿态控制软件中使用的数学模型和算法已远远落后,姿态控制精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但32岁的李恒年犹豫了。这套数学模型和算法是老一辈科学家亲自审定的经典模型,是遵从权威,还是打破成规?

  他没有告诉任何人,悄悄开始了攻关。

  经过两个多月的连续奋战,李恒年建立了全新的数学模型,编写了配套姿控软件。经过反复推导验算,他确信自己编写的程序优于原方案,这才向领导作了汇报。

  没想到,这次汇报引发了轩然大波。

  一天深夜,李恒年被叫到了测控技术部会议室。卫星研制部门专家和测控中心领导面色凝重,分别端坐在会议桌两边。原来,卫星研制方始终对修改姿控方案心存疑虑,不同意作出让步。

  最后,还是在李济生院士的坚定支持下,才同意给李恒年唯一一次模拟器测试机会。模拟结果出来,新方案获胜。李恒年却差点被紧张的精神压力摧垮。这套全新的自旋式卫星姿控算法,被成功运用于“风云二号”卫星测控任务,使卫星姿态确定精度提高了30倍,变轨控制精度提高近10倍,节省星上燃料近15公斤。15公斤燃料,能够为卫星增加7年以上的能源保障,李恒年创造了新的技术奇迹。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