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李恒年:新一代太空“牧星人”(图)
//www.workercn.cn2015-10-21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让濒临失效的卫星起死回生

  如果说工作的前10年让李恒年逐渐在航天测控领域找到自信,那么第二个10年则是他成果频出的时期。用他的话说,自己“全面爆发”了。

  神舟飞船返回舱落点预报是他在新世纪里的第一个“爆发点”。作为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神舟飞船返回控制及落点预报技术负责人,李恒年自1997年起就着手开展相关方案编写和软件开发工作。

  经过不懈努力,李恒年把返回舱落点预报精度控制到了10公里,完全达到了之前的规划要求。“但落点预报越准,返回舱能越早找到,航天员的安全系数就越高。”李恒年下决心要再缩小返回舱的落点预报范围。

  神舟五号任务时,李恒年把风力对返回舱的影响也写进了算法。下降到一定高度后,返回舱在风场里就像船在水中漂移,影响着落点预报精度。这个因素“就像一层窗户纸”,一捅破就能大幅提高预报精度。李恒年完善了瞬时风力修正计算落点的软件,从神舟五号任务开始,返回舱落点预报精度始终稳定在1公里以内。

  但李恒年仍不满足。在之后的任务里,他又带领团队攻克快速优选数据源等难题,开发飞船姿态新型计算软件。最终,神舟七号返回舱落点预报结果与实测只差374米。有同事说,这就好比100米比赛跑进10秒后,又把成绩提高了1毫秒,其难度可想而知。

  这样的难题李恒年不只遇到过一次。2006年10月,我国一颗遥感卫星突发故障。遥测数据显示,卫星在太空中急速翻滚,星上能源完全消失,只有阳光照射到太阳能帆板时,才有几秒钟的信号反馈。

  平时,李恒年团队承担着卫星故障诊断与排除的任务,但这样的突发情况,他们还是第一次遇到。“当时觉得储备还不够,还没有准备好当医生,病人就送来了。”李恒年说。

  当务之急是尽快确定卫星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规律,预测其最佳捕获时刻,并注入控制指令使卫星停止翻滚,转入正常运行姿态,否则,造价十多亿元的卫星,将成为毫无用处的太空垃圾。

  卫星的姿态到底是什么样的?面对卫星断断续续传来的信息碎片,李恒年建模、计算、分析、再建模、再计算、再分析……他的大脑高速运转着,只有等待计算机运算的两三个小时里才会休息片刻。“我把自己逼到了绝境。”他说。

  与此同时,传回的数据显示卫星状态越来越糟,“就像病人体征越来越微弱,近乎休克”。在一片黑暗中,李恒年逐渐接近真相。透过那些零碎的遥测数据和复杂的数学模型,“他仿佛在空间中跟着卫星在旋转,在看太阳、看地球、感受卫星的受力……”终于,在20多天后的一个深夜,他终于掌握了卫星翻滚的运动规律和太阳帆板供电的周期规律,准确预测出卫星最大供电时间段。

  按照李恒年团队的建议,远望号测量船在南半球上空捕获卫星,注入遥控指令,69天的太空营救终获全胜。

  近几年,李恒年正在组织开展“数字卫星”应用研究,旨在构建高度逼真的飞行模拟系统。这意味着,以后卫星如果发生故障,测控人员只要把遥测信息输入这个平台,就能判断出卫星的姿态,并在最佳时机对它进行抢救。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