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刘长生:盐碱地上种小麦
//www.workercn.cn2017-02-03来源: 河北日报
分享到:更多

  农历正月初三,刘长生没有休息,像往常一样,一大早来到自己在天津空港的办公室,打开电脑忙活起来。

  “这是一个涉及长江水系的河道水污染治理项目,节前我们对污水进行了微生物技术处理,目前各项指标下降明显。”刘长生一边盯着检测数据,一边对记者说。刘长生是河北乐亭人,昊悦明晖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长。正是看中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机遇与红利,他将公司设在了天津。公司的核心创业团队主要来自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包括土壤、农业、生物等方面的科学家,属于海归创业项目,他们利用生物科技,对土壤污染、水源污染进行系统的生态修复。

  “天津滨海新区大港属于典型的滨海盐碱地,土壤结构黏滞,通气性差、容重高,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性差,而且在土地表面一两米之下还有盐水层,不断通过土壤毛细作用向土地表面返盐,导致表层土壤盐渍化严重。做实验的盐碱地土壤含盐量浓度超过4%,PH值超过8,属于重度盐碱地。”刘长生介绍说,一般来讲,土壤含盐量在2%以上对绿植生长就会产生障碍,农作物在这种环境下不可能正常生长。他们采用微生物技术改变土壤结构,使土壤快速形成水稳性团聚体,等于是在地下形成了一个有效隔离层,切断地下连续向上返盐的途径,阻止了土壤盐渍化进一步形成,这样就可以保证植物在浅层土壤上生长出来。他们将土地改良技术应用到盐碱地中,已在天津大港盐碱荒滩上成功种植小麦,实现了北京科技成果在天津产业化。

  “京津冀三地的土地与河道都是接壤或相通的,生态环境相互关联,十分密切,对于三地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我们非常关注。”刘长生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科技创新企业带来了便利,北京科技创新能力优势突出,天津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河北技术承接潜力显著,三地互相衔接,人才、技术和资金等创新要素流动,逐渐形成京津冀科技创新发展共同体。

  □天津日报记者 苏 鹏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