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王晓昌:力克西部缺水难题
//www.workercn.cn2017-02-03来源: 陕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水为生命之源。中国缺水,中国的西部严重缺水。这个难题如何攻克?不少专家为之殚精竭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原副校长、教育部西北水资源生态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晓昌教授就是其中的一员。

  1978年2月,王晓昌以工人身份考入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给水排水专业。本科毕业后,王晓昌继续攻读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他围绕“水处理混凝相似理论和新型混凝技术研究”以及后续课题,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1985年,国际水协会主席、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丹保宪仁来西安进行学术交流,结识了已留校任教的王晓昌。爱才若渴的丹保宪仁真诚地向王晓昌发出邀请:“如果你愿意,就来日本读我的博士。”

  王晓昌东渡日本,在北海道大学,他充分利用丹保宪仁研究室的一流实验条件,以流化床混凝造粒新技术和颗粒形态学研究为主攻方向,在胶体的准稳态混凝理论、絮凝体致密化形成理论、造粒化学与动力学条件优化理论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

  从1993年到1998年,王晓昌的足迹遍及中东、非洲、东南亚、大洋洲、南美洲的十多个国家。他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解决欠发达国家面临的难题,又在分析国际性问题之时思索祖国的科技需求,进行知识的积累。作为一名任职于日本的国际型水环境专家,其学术地位得到了确立,许多组织机构都向他伸出了高薪聘用的橄榄枝。

  而这时,他却选择了回国,回到地处西北的母校工作。

  他深切地意识到,“我的科研主攻方向是水,中国的大西北最缺水,我的知识和能力不在自己的国家发挥作用,会后悔一辈子。”

  1998年元旦,王晓昌回到了祖国。来不及多做休整,王晓昌便紧张地投入到实验室建设中。经费不足,他就从自己继续为国际组织服务的劳动报酬中挤出30多万元购置仪器和设备,建立最基本的实验研究条件。

  王晓昌将科研主攻方向定位在以污水再生利用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不足的问题上。在回国工作两年后,他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提出了针对水资源再生利用问题重点立项的建议。在国家“十五”重点科研立项研讨会上,他的科研立项构思打动了基金委领导和在场的专家,“西部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的再生利用研究”被纳入基金的重点研究领域。2001年,他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该项目重点针对我国西部干旱缺水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的地域特点,重点研究水资源贫乏地区有限水资源再生利用的系统模式,再生水资源利用的水质保障基本原理、处理技术,环境保障技术和现代管理科学技术,旨在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再生水资源利用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王晓昌先后主持了国家水专项项目、课题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2项、面上项目3项,国家科技攻关西部重大专项科研项目、863计划项目各1项。这些科研项目都是针对我国水资源匮乏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水环境问题展开的,形成了王晓昌主攻科研方向的重要特色。

  2012年,王晓昌主持实施的“再生水滋润的绿色校园”项目获得国际水协会全球项目创新奖。项目实现了污水的零排放和最大化利用,为缺水城市水环境系统构建提供了典型范例。

  2015年,王晓昌主持完成的“水与废水强化处理的造粒混凝技术研发及其在西北缺水地区的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一技术在陕甘宁青新五省区40多项工程中实现了泥沙量高达每立方米50公斤的高浊度水直接处理和工业、生活利用,开创了黄河中游高浊度水规模化直接利用的先例。

  王晓昌现担任国际水协会程序委员会委员(中国代表)、非常规水资源委员会中国区主席、未来城市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并入选国际水协会卓越会士。

  本报记者 吕扬 通讯员 赵阿锋 马长蕊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