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柴河林业局威虎山益智玩具厂王伟旭:80后的新型木质拼接者
//www.workercn.cn2016-08-10来源: 中工网——《黑龙江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在柴河林业局威虎山益智玩具厂设计室内,年轻的设计师王伟旭正在电脑前聚精会神地操作着,这是他构思已久的一款新型木质拼接玩具——“威虎山”号森林小火车,这也是他准备送给爷爷的生日礼物。

  王伟旭的爷爷王绍忠对森林小火车有着深厚的感情。1947年柴河局建局之初,王绍忠就成为了秋皮沟林场的一名林业工人。森林小火车是那时惟一的生产运输和交通工具。汽笛声声,漆黑的小火车头吐着白烟、挂着一节节拖车呼啸而来;工人将一根根采伐下来的原木装上车,目送火车远去,心中充满自豪和满足。

  “柴河林业局当年曾创造了最高年产102万立方米的历史,为新中国和森工林区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当78岁的王绍忠说起当年大干冬运的激情岁月,我们仍能感受到老一辈林业工人艰苦创业的豪情。趟着齐腰深的大雪,深山伐木、集材、检尺,住工段大棚、吃白菜豆腐、喝辣口“小烧”,这些都是王绍忠的美好回忆。

  “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林场一个伐区能干三四年,一个林场就有职工1000多人,像秋皮沟这样的林场一年采20多万米木材不成问题。我们那时候干活儿不知道累,没有偷懒的,实打实地干,活儿干不好都让人笑话,大伙儿都瞧不起。”

  王绍忠在林场工作生活了一辈子,他的四个儿子也都在大山的孕育下长大成人。王伟旭的父亲王元峰是家里的老二。1984年王元峰从青梅技工学校毕业后,分配到黑牛背林场工作。从苗圃育苗工人、苗圃技术员到林场副场长、再到林场场长,王元峰对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山林充满感情,也心怀敬畏。

  随着国家天保工程的实施,柴河局木材产量逐年调减。这些年王元峰眼看着山里的木材越采越少,资源越来越贫瘠,心里也是十分着急,“再也不能像父辈那样靠山吃山了。咱们要是都采光了,到子孙后代那里得落下埋怨。”

  2014年4月1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全面停上商业性采伐。王元峰的企盼变为了现实,可他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伐木了,工人们干什么?吃什么?

  被组织任命为大青林场场长的王元峰,想的不仅仅是自己,更多的是如何带领林场职工转岗转型,放下斧头、锯开创新天地。

  在林业局的鼎力扶持下,王元峰抢抓新机遇把食用菌种植作为林场产业转型的立场项目,林场86户职工发展黑木耳种植项目,规模达到360万袋,林场职工群众开辟了新的致富渠道,尝到了甜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总书记的话就是我们转型发展的金钥匙。林业局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我们大青林场也搭上了旅游快车,借助荒沟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大好机遇,修建了威虎山秀水度假区,主打漂流、垂钓、休闲、度假牌,并且纳入了柴河林业局威虎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线路。”随着游客的日渐增多,王元峰对林场的旅游发展充满信心。

  如今,王绍忠老人会坐在自家的庭院里久久眺望远处的山林,那里藏着老一代林业人的青春奉献与辉煌记忆;王元峰忙着开创生态旅游事业,让青山变金山,生态变效益;王伟旭在电脑前研发玩具新产品,他要把自己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将木质玩具同林区的生态旅游相结合,生产出具有林区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进军旅游市场。

  生活在大山里的一家三代人虽然很少聚在一起,但大家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让这片世代繁衍生息的大森林树茂林丰,永续利用。(刘丽丽 历鑫鑫)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