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周东红:“大国工匠”传承宣纸绝活
//www.workercn.cn2016-04-25来源: 安徽日报
分享到:更多

  “捞纸既是个体力活,也是个技术活,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敏锐的观察力,如今还需要一个创新的头脑。”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周东红说。周东红是一名捞纸工,国内不少著名的书画家都点名要他做的宣纸。去年“五一”期间,在央视推出的8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中,周东红是8位“大国工匠”之一,跻身“国宝级”技工行列。

  周东红的一双手由于长年累月浸泡在水里,冬天龟裂,夏天浮肿,即使是在最寒冷的冬天,为了保持手感也要把双手伸入冰冷的山泉水中。平常的日子里,每天弯腰、转身、跨步,一套动作重复上千遍。在这个行业他做了30年,为宣纸技艺的传承奉献着光和热。

  30年前,周东红来到泾县宣纸厂从事捞纸工作。在宣纸生产中,捞纸是成纸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工序,技术含量非常高,要求捞纸工既要吃苦耐劳,又要心灵手巧,因此先人称捞纸工为“匠”。周东红当学徒期间,每天凌晨1点就在捞纸车间等待师傅的到来,每天下午师傅们都回去了,周东红还要拿着纸帘再揣摩一番。 8个月他没请过一天假,也没领过一分钱,在这样的执着与勤奋下,周东红顺利出师了。

  纸捞得如何,成品率和产品对路率是两个重要衡量指标。 30年来,周东红始终保持着成品率100%、产品对路率97%的记录,两项指标分别超国家标准8个百分点和5个百分点。在新产品研发、新技术试制的过程中,车间和公司领导总是首先把担子压在他的肩膀上,而他每一次都不辱使命。

  1992年,公司开始研发新产品,组织了一批技术骨干投入研发。 20多年来,队伍不断更新,而周东红却始终活跃在这支队伍中。经周东红捞制的各种宣纸,一经投放市场就受到好评,有的一投放市场就形成脱销之势。年均完成生产任务145.54%,这是周东红保持的记录。这就意味着每天至少在纸槽边站上12个小时以上,意味着常年需要在凌晨4点就进入工作岗位,到下午5点才能离开。

  “要想走得快,就得一人走;要想走得远,就得一群人走。 ”2014年公司为发挥劳模引领作用,创建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周东红作为“宣纸纸帖压榨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小组组长,带领小组开展攻关。周东红在悉心带好自己徒弟的同时,不忘对其他青工的培养,多次为青工授课,讲解技术要领,现场示范动作,与青工相互交流,切磋技艺,提高其整体岗位技能。

  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是周东红并不这样想。 “如今捞纸行业太累,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吃这个苦,看着那些沉得下性子的徒弟,我这个老师傅也很敬佩。 ”周东红带出不少好徒弟,部分徒弟如今在厂里也成了老师傅。

  “宣纸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已经有1500多年历史了,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需要经历300多天,18个环节,100多道工序。我现在就特别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学习捞纸,把老祖宗留下的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周东红说。(记者 张岳)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