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秦叔逵:好军医奔跑在强军路上(图)
//www.workercn.cn2016-04-16来源: 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倾注真情,为官兵健康殚精竭虑

  那是一次刻骨铭心的出诊。在1998年那场大洪水中,“抗洪钢铁战士”吴良珠倒在了长江大堤上。接到命令,秦叔逵星夜赶往合肥,主持会诊抢救。吴良珠的肿瘤已是晚期,专家组虽想尽一切办法,还是未能挽救战友的生命。

  “如果能够早期发现、早期防治,也许能避免悲剧的发生。”为给官兵普及防癌知识,秦叔逵每年都组织全军肿瘤中心专家到部队巡诊,下发《恶性肿瘤知识防治手册》,引导官兵走出认知误区、搞好疾病预防。

  抗美援朝战斗英雄杨道根,身患淋巴瘤细胞白血病并重度感染。入院后,秦叔逵竭力施救,缓解了老英雄的疼痛并延长了两年生命。

  某部一名干部患恶性胃肠间质瘤,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一筹莫展。秦叔逵多方打听,得知即将在国内上市的某新药疗效好,协调医药公司将其纳入免费福利用药范围。经过秦叔逵3年悉心治疗,这名干部痊愈并重返战位。

  “我父亲也是一名人民军医,我从小在军营里长大,对军人有着特殊的感情。”秦叔逵告诉记者,全心全意为官兵服务、为战斗力服务,是自己一生的追求。

  这是秦叔逵的一个普通专家门诊日,诊室外早早就排起了长队。接诊中,一名穿迷彩服的士官引起了他的注意。这名士官说:“我妻子检查出胃部肿瘤,想找您给看看。好不容易请假出来,却因人多没挂上号……”

  秦叔逵当即让护士搬来椅子,让夫妻俩先坐下。经过诊断,他当天就安排这名士官家属住院治疗。

  为最大限度降低恶性肿瘤发病率和病死率,秦叔逵和肿瘤中心采取定期授课、双向交流以及远程会诊等办法,帮带了20多家部队医院,提高其肿瘤防治水平,惠及数千名官兵和10余万人民群众。

  甘为人梯,助人才方阵走向未来

  盛夏,南京某会议中心座无虚席,一场“全国肝癌治疗研究新进展”学术会议正在进行。

  发言席上,一名年轻的军医正在发言。其独到的研究视角、过硬的研究成果、流畅清晰的讲解,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他叫刘秀峰,是第81医院的一名科室副主任,也是秦叔逵带出的学生之一。

  刘秀峰清楚地记得,几天前完成报告初稿时已是深夜12点,他随即给秦叔逵发了电子邮件。翌日一早,秦叔逵说:“邮件已经回复了。”刘秀峰打开邮箱一看:回复时间是凌晨2时16分,报告从观点表述到细节都作了精心修改。

  甘为人梯,助人才方阵走向未来。作为第二军医大学、东南大学等5所高校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秦叔逵先后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39名,其中20余人成长为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

  谁能想到,今天“星光闪烁”的肿瘤中心,多年前却是另一番情景。1992年,秦叔逵刚接手肿瘤内科时,本科以上医师仅1人,科研成果连年“光头”,诊疗手段落后,床位使用率只有四成,在医院综合考评中排名垫底……

  在医院党委支持下,秦叔逵引进一大批肿瘤专业人才,实行梯队配备,按各自优长,分病种、分专题开展临床应用研究;将互联网接到科室,及时掌握和借鉴国际上最先进的肿瘤学科信息,组织到先进的肿瘤医院取经……

  潜心铸剑,初露锋芒。3年不到,肿瘤内科由1个病区发展到3个病区,床位周转使用率达100%,成为当时全国领先的综合医院肿瘤专科之一。

  秦叔逵还积极搭建人才成长平台:创办国家统计源核心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进一步浓厚学术氛围;申请成立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开展新药临床研究,在任务中摔打队伍;发起成立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积极为青年人才与国际国内学术权威交流创造机会……

  既重医技传授,更重品德培养。在秦叔逵言传身教下,肿瘤中心全体医务人员树立“像给父母看病一样为患者服务”的理念,每年收治患者1万余名,没有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本报记者 代烽 特约记者 高洁 金飞)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