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格日力:从青藏高原走出的国际高原医学带头人
//www.workercn.cn2014-06-30来源: 青海日报
分享到:更多

  新华网西宁6月26日电(记者/马勇) 7年前,作为主要发起人和组织者,亚洲及太平洋地区高原医学学会在格日力的牵头下诞生。7年来,亚太高原医学学会学术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在国际高原医学界影响日增。而作为带头人,格日力这个从青藏高原走出的蒙古族汉子,用一个个学术成果不断揭示着高海拔地区生命科学的奥秘。

  2010年,藏族适应高原环境特殊基因被发现,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刊发研究成果,并称这一发现对于人类预防和治疗高原病将产生划时代意义;2011年,慢性高原病生物标记物被发现,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生理学》刊发研究成果;2012年,藏羚羊基因组序列草图绘制完成,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刊发研究成果;2013年,世界首例蒙古人全基因组序列图谱成功破译,国际遗传学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图书馆》刊发研究成果;2014年,藏族人群遗传基因呈地域差异被发现,《科学图书馆》刊发研究成果……

  这一个个成果背后,是格日力长期坚守青藏高原、扎根高海拔地区基础科学的点滴积累,是他和国内外同仁无数个实验室中的不眠之夜,是他风风火火的步伐和黑发变白发的见证。

  今年61岁的格日力,出生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怀头他拉乡的一个偏远山沟。在年少的格日力眼中,怀头他拉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牧业生活,孩子们稍大一点就成了放羊娃。

  “1960年,党和政府在怀头他拉乡创办了民族小学,使我们这些‘放羊娃’有了读书的机会。1972年,党组织和家乡人民推荐我到上海第一医学院学习,这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格日力说。

  1978年,中国第一个高原医学研究专业机构———青海省高原医学科学研究所在西宁成立。同年,学成归来的格日力进入该所,从此开始了高原医学科研生涯。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中期,格日力先后赴日本、美国留学深造。由于学业出色,日美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向他伸出了橄榄枝,然而最终格日力选择回国。

  “没有党组织和各级政府的培养,就没有我这个蒙古族放羊娃的今天,我是从青藏高原走出来的,我的兴趣和专业就在生我养我的家乡。”格日力说。

  回国的格日力遇上了西部大开发的机遇,高原医学研究也就此插上翅膀。2003年,中国第一个集科研、教学、医疗为一体的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在青海建成。2004年,国际高原医学大会首次成功在中国青海举办,并将首部国际慢性高原病诊断标准命名为“青海标准”。2006年,中国唯一的高原医学重点实验室在青海大学建成,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医学固定研究基地在可可西里建成。同年,格日力领衔的高原医学专业成为青海高校唯一的博士授予单位,实现了青海博士学位授予点零的突破。

  “作为高原医学科研工作者,我最关心的事情有两件,一是我们的科学研究怎样服务社会,为高原地区的群众解除病痛。另一件,就是在青海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如何更好地培养高层次人才。”格日力说。

  在青藏铁路建设的过程中,作为医疗保健组专家委员会成员,格日力把办公室搬到了生产建设一线,倾自己所学为青藏铁路的建设者抗击高原病魔。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前,格日力又将自己高原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贡献给了我国体育健儿在高原的训练工作。

  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后,年近六旬的格日力第一时间率队赶赴灾区,克服种种困难,开展救治工作。3年重建期间,格日力每年赴玉树震区开展高原病救治和科研不下2个月,先后成功救治300多个危重高原病患者,同时为数千名当地群众开展了健康检查和诊疗,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与敬意。

  如今,在格日力指导下学习的博士生有18个,其中有5个今年将要毕业。与其他博士学位的攻读者相比,他们的学习时间全部超过了4年,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因为,他们有一个从不降低标准的导师。

  “我可能是一个苛刻的导师,我只是希望他们最终都能成为学以致用、名副其实的高原医学高层次人才,在青藏高原这个天然生命实验场中有所作为。”刚刚卸任亚太高原医学学会主席的格日力说。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