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郑书明:28年资助300名贫困学生(图)
//www.workercn.cn2014-06-30来源: 重庆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上月初,刘远木从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去了北京上班。刘远木的爸爸去世多年、妈妈又患癌,郑书明照顾这个苦命的孩子整整4年。

  送走刘远木,61岁的老郑也于6月26日退休了。亲友们都说,帮了一群孩子、落了一身病,现在老郑真该歇歇了。

  “我要将爱心进行到底!”6月28日,老郑联系上浙江的朋友,打算前去打工。他告诉记者,现在身边虽没了孩子,但遇上困难学生,他还要继续资助,“挣钱是一阵子,耽误了学业却是一辈子。”

  老郑将继续他的爱心助学路。

  帮贫困生 工棚建起爱心旅馆

  1986年,老郑还是黔江区蓬东乡麻田坝水泥厂的一名临时工。就在那一年,一个亲戚要外出打工,将女儿刘育红委托给他照顾。

  当时,老郑的妻儿在农村老家,他一个人住在用木板和编织袋搭起的不足20平方米的工棚里。尽管如此,老郑还是答应了亲戚的请求。

  当时的刘育红是蓬东乡尖山村小6年级学生。住到工棚不久,在一次聊天中,她谈起了同班同学黎君——这个同学家住深山,从家里到学校一个单面就要步行4个多小时,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得打起火把来上学,家里穷得连午饭都没得吃,放学后回到家天已黑得伸手不见五指。

  “让这孩子也来这住吧。”老郑让刘育红放学后将黎君带到“家”来,还花38元钱给黎君买了一件冬衣。当时,老郑每月工资仅有110元。

  就这样,黎君也住进了工棚。免吃免住,老郑的“爱心旅馆”从此开张了。

  在武陵山区,像刘育红、黎君这样的孩子不少,他们有的父母外出务工、有的父母离异或病亡、有的深居大山,上学之路异常艰辛。

  老郑的“爱心旅馆”被广为传颂,很快又有4名贫困生住了进来。

  “自己吃不像吃、穿不像穿,还要照顾那么多娃儿。”一些人对老郑深感佩服,一些人又觉得老郑傻,有些“宝器”,“一个月才100多块钱的工资,又不是有钱人。”

  老郑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只说,自己小时候就因家里穷,只读了一年书,所以现在只要看到有孩子因贫辍学,心就痛。

  老郑的“爱心旅馆”虽饱受争议,但住进来的贫困生却越来越多,最多时同时住进了有近20人。

  两样饭菜 孩子们吃肉他吃冷饭

  老郑不是有钱人,但每逢蓬东乡赶集,他都会从集市上背回30公斤大米、5公斤肉和一些小菜、调料。孩子们的晚餐,总有白花花的米饭、可口的蔬菜和新鲜的猪肉。

  “每次喊郑爸爸一起吃,他总说在山下吃过了。”当时,老郑是水泥厂的抽水工。每天天不亮,他就要起床到山脚河边抽水,一呆就是一天,一日三餐只能在山下吃。黎君回忆,有一次他们下山接郑爸爸一起回家,却发现他在山下吃的是冷饭、几根咸菜,“把好吃的都留给了我们。”

  当时,大米和肉还是限量供应,郑书明每月可享1.5公斤平价肉和7.5公斤平价大米。孩子们来了之后,这点供应显然不够,他就去市场上买高价肉和高价米。这样一来,每月光买米买肉就得300多元,老郑只好吃老本用多年有限的积蓄。

  “孩子们正是长个儿的时候,营养得跟上。”15元一条的裤子、厂里发的劳保服、别人不要了送给他的鞋子,这是老郑常年不变的行头。老郑说,“宁愿自己苦点,也不能耽误了孩子们的成长。” 

  尖山村小的张朝炳,父亲早逝,眼看就要辍学,老郑将他接到了“爱心旅馆”。

  1994年,张朝炳小学毕业上初中,缴不起200元学费。老郑没钱,只能找人借。那次,他走了3个多小时山路,才找到一位肯借钱的村民。

  “‘爱心旅馆’要办下去,得想法挣外快。”水泥厂周围有很多煤矿,也有很多磅秤。老郑会修磅秤,他每天晚上安顿好孩子们后,就出门修磅秤。

  修一台磅秤可挣几十元钱,老郑每月就多了四五百元收入,“爱心旅馆”就这样度过了“经济危机”。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