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刘河添:“有事就寻阿添古!”(图)
//www.workercn.cn2013-12-24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更多

刘河添:“有事就寻阿添古!”(图)

——翁源县周陂镇司法所所长刘河添的调解人生

一场工程款的纠纷,经过刘河添(左一)一天的调解,双方达成了协议,工人拿到了工钱。

    寒风中,几十位村民手持刀棒,怒目相向。

    为了16亩争议林地,翁源县周陂镇村民老许与外地郭老板斗了一年多。最近,双方又干上了,各自叫来一帮人,械斗箭在弦上。

    “都把刀放下!”镇司法所所长刘河添匆匆赶到,大喊一声。

    他跳下车,劝说、量地、拍照……大家都盯着,等着看这位“调解能人”有什么招?果然,3天后,老许与郭老板握手言和:16亩林地,双方对半分。

    类似的事情在刘河添的调解日记本里写得密密麻麻。2003年,他放着“小老板”不做,当起调解员。从村人民调解员到镇专职调解员,再到县司法局干部、镇司法所所长,10年来,他调解矛盾上千宗,小到牛偷吃禾苗、老公打老婆,大到宗族冲突、劳资纠纷等,成功率近百分之百。

    乡亲们都说,有事就寻阿添古(注:在客家话中,“古”是对年轻男子或小孩的昵称)。

    和事佬“升级”当调解员

    “调解不是和稀泥,不能按下葫芦浮起瓢”

    刘河添是从乡村“和事佬”做起的。

    上世纪90年代,高中毕业的刘河添买了两台大货车跑运输,年收入上10万元。村里修路建桥,他总是带头捐款。村民认为刘河添有本事,遇事喜欢找他评理。

    有一年中秋,他帮一户村民解决了宅基地纠纷。第二天,村民送来30个土鸡蛋。这件小事让他初尝调解的成就感。2002年年尾,村“两委”换届,大家推荐他当调解员。刘河添因为生意忙,想推。乡亲们说:“大伙听你的话,你不当谁当!”

    刘河添有所触动,心想“和事佬”也做了这么久,驾轻就熟,反正白天跑生意,晚上做调解,两不误,还能帮大家做点好事,干就干。

    但考验很快就来了。2003年春节刚过,隔壁县有村民上山祭祖,发现祖坟因修水电站被淹。他们愤怒地找水电站:“你们怎么能蓄水淹坟?”电站老板却咬定蓄水前没有看到坟。村民更加恼火。

    “有没有坟,下水一摸不就知道了?”赶到现场的刘河添说。他“咕咚”一下跳入水中,上浮、下潜,终于摸到一块压坟石。“有坟,不要再吵了!”刘河添顾不得瑟瑟发抖,兴奋地喊。电站老板没话说了,最后赔付迁坟费用。

    刘河添“一跳成名”。找上门的人多了,他发现原来想得太简单。以前做“和事佬”,有空就做,没空可不做。调解好了人家感谢,调解不了也没人责怪。现在不同了,调解员有份责任,不能由着性子,必须有本事调解好。为此,法律、测绘、画图……刘河添从不会到会,成了一个多面手。本文开头提到的林地纠纷,就是借助这些“技艺”化解的。

    刘河添调解的难题越来越多,名气越来越大,2005年被评为省优秀人民调解员。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握着他的手说:“你的工作很有意义,乡里乡亲有什么纠纷,我们干部及时出来调解,基层矛盾少了,社会才能稳定。”

    “先进不好当,把工作做得更好才能服众。”刘河添干得更努力,调解成功率不断提升。2006年,他被选拔到镇上当专职调解员。

    到了镇上,他遇到了更多新问题。这几年,翁源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劳资纠纷、商业纠纷不断出现,调解起来比邻里纷争难多了。村里的邻里纠纷,理通了、气顺了,事就了了。现在许多纠纷涉及利益,大家要求更高,很难一拍桌子“成交”。刘河添说:“调解不是和稀泥,不能回避矛盾。只有依法调解,才能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做到案结事了。”

    2006年底,刘河添以35岁“高龄”报考电大法律系。毕业后,连年参加司法考试。他还广交律师、法官朋友,遇到难题就请教。他想,将来退休了,开一个法律咨询点,提供免费法援服务,因为他深知法律权威的重要。

    前不久,6名建筑工人拽着工头老刘冲进司法所,指着他的鼻子骂起来,拍得桌子“砰砰”响。

    老刘哭丧着脸,说:“就是把我杀了,我也掏不出这个钱。”原来,他承包修筑的一段公路验收不合格,发包方陈老板中止合同。老刘不仅没赚到钱,还欠下一身债,连施工工具都论斤卖了。

    送走工人,天色已晚。刘河添打开电脑,查阅法律条文。他发现,老刘没有建筑资质,陈老板却将工程发包给他,显然违法。

    “这是一个突破口!”刘河添急忙找到陈老板,希望他垫付工钱。陈老板不肯。刘河添讲起法来:“将工程发包给无建筑资质的人承建,必须承担用工主体责任。”

    这果然是要害,陈老板有点听进去了。刘河添趁热打铁,说:“如果矛盾激化,大家都会过不好年!”在于情于法的劝说下,陈老板终于同意垫付工资。

    “没有不讲道理的老百姓,关键是怎么让他们讲道理”、“要讲法,又不能只讲法,调解不是判决”、“解农村的结要用农村的理,把握情理法的平衡”……聊起“调解经”,刘河添很有体会。

    “双十一”那天,女儿给他网购了一部小米手机,方便他拍照取证。老婆开玩笑:“这个‘土包子’越老越‘时髦’。”

    “粗爷们”成为“知心人”

    “乡亲们看我一眼就是回报,信任我就是财富”

    42岁的刘河添身材壮实,声音洪亮,是个“粗爷们”。但干起调解来,事无巨细,体贴入微,是乡亲们信赖的“知心人”。

    刘河添说,这种性格是被“打”出来的。

    刚“出道”时,村里的一男一女因宅基地闹纠纷。“我想男的总该让着女的,进门就将男的骂一顿。结果他冲我就是一拳。”刘河添很郁闷,明明是去“灭火”,结果却引火烧身。

    刘河添琢磨了一宿,终于明白自己犯了“未审先判”的大忌。第二天,他带着酒,上村民家道歉。他说,知心才能贴心,调解必须进入角色,设身处地替当事人着想。

    上个月,礤下村83岁的孙老太拄着拐杖,爬了一个小时山路赶到司法所,一见刘河添就哭诉起来。问缘由,她也不理,从大儿子家的菜田到小儿子家的灶台,说个不停。

    两个小时过去了,刘河添总算插上嘴。原来孙老太就是想要6个儿子多回家看看。刘河添马上打电话给她的儿子们,孙老太才破涕为笑。

    “调解就是调和感情、解决问题。老百姓有时需要的只是倾诉,心头那股气顺了,矛盾也就化解了。”这件事让刘河添很有感触。

    10年来,刘河添遇到的奇事、怪事、难事一桩接一桩,调解日记记了100多本。楼上厕所漏粪的找他,有山林纠纷的找他,怀疑丈夫有外遇的也找他……经常一天调解五六宗矛盾,忙到深更半夜是家常便饭。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