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李静: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钟爱的地矿事业(图)
//www.workercn.cn2013-12-12来源: 中工网——《河南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退休前,李静在所工作过的工地前照相留念。

    2012年,71岁高龄的李静正式离开自己心爱的工作岗位。在今年荣获全省“最美地质人”荣誉时,虽然不能亲自到现场领奖,但是她激动的心情却通过了一首诗表达得淋漓尽致。记者看到她在诗中这样写道:“您是我儿时的向往,您是我成年驰骋的疆场,我的血液早已融入岩浆,流向——大渡河畔、青藏高原、伏牛山巅、豫东平原……曾经的艰辛,曾经的险景,编织成回忆刻进脑里。慰藉我老年孤独的心,陪伴我开心地走完一生。”

    李静出生在山西平遥,是“文革”前为数不多的女地质找矿专业本科毕业生。她把青春年华和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自己所钟爱的地矿事业。

    1968年,初到地质队的李静,一条长长的马尾辫在当时很是“另类”,上至领导,下至群众,对这个城市里来的大家闺秀心存疑虑:地质行业这么艰苦,她能行吗?面对大家怀疑的目光,她毅然申请从实验室来到艰苦的野外一线,同时负责两部钻机的编录工作,风里来,雨里去,凭借严谨的工作作风,很快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肯定和尊重。

    1975年,李静响应上级号召,拉着丈夫一起报名参加了援藏队伍,创造了两个唯一:全局唯一的援藏女队员,所有援藏队伍中唯一的妇唱夫随。来到青藏高原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工作地点,困难便接踵而至,气短胸闷、眼花耳鸣、食欲不振一次次地向她袭来……但她很坦然地对爱人说:“是我们主动要求来的,代表的不仅仅是地质十一队,还代表着河南地矿局,就是倒在这里,也不能当逃兵。”凭借“艰苦不怕苦,缺氧不缺精神”的精神,夫妻二人和援藏同事一道,徒步拉网调查,进行西藏空白区的踏勘工作。临近结束时,她爱人因严重胃病被送往医院,初诊为胃癌。这时的她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是放弃在高原的一切工作,护送爱人回内地治疗,还是留下来继续完成援藏任务?在痛苦的抉择中,她选择了后者。好在后来爱人被确诊为胃溃疡,短期恢复后又义无反顾地奔赴青藏高原,和她并肩作战。他们用了整整4年,参与完成了我国第一幅西藏地质图,该图作为参展作品,挂在了1980年第二十六届国际地质学会的殿堂。

    援藏结束后,李静面对领导的褒奖和职工群众的称赞,心静如水,仍奔波在一线。1985年,她被任命为地质十一队副总工程师,并主持全队技术工作。夜深人静时,她办公室的灯光永远是亮得最久的一个。她主持完成了永城境内两个最大煤矿的精查报告,后来,永夏煤田会战提交煤炭资源量25亿吨,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在豫东诞生了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永城市。

    上世纪80年代末期,作为总工的李静带领大部队北上陕北开拓油井施工领域。她曾这样说:“大家都往南方跑,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们要独辟蹊径进军黄土高原,为大西北的石油开发当先锋。”在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她挑兵选将,迅速组织队伍开赴陕北。经过近一个月的时间,顺利完成在陕北第一眼1500多米的油井。短短半年内,她带领的这支队伍逐渐壮大,并迅速成为陕北石油钻采公司施工领域的中流砥柱。

    2004年,地质事业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十余年的工作断档,十余年的人才流失,没有人可以独挑大梁,在这种情况下,李静又为该队的地质事业撑起了半边天。她曾笑称自己是“当代穆桂英,六七十岁了还要挂帅亲征”。在她的带领下,一批青年技术骨干迅速成长起来;在她的带领下,一批大项目顺利完成。

    “地质行业很苦、很累,但我不后悔,能为国家做点事情,心里很踏实。”这就是李静,一个女人,一个干地质的女强人。(陈微娴)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