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去阅读吧,不要焦虑于懂和不懂”(图)
//www.workercn.cn2017-03-22来源: 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愿多和读者交流——

  “作家和读者应该构成日常互动的关系”

  在国外朗读的时候,几乎没有人听得懂中国作家读的内容是什么,但他们就是爱听,而且还买票来听。“2006年在德国参加一个系列活动,有一对母女从头跟到尾,我到哪个城市,她们就跟到哪个城市。小女儿只有七八岁,那个妈妈就是专门让女儿来听我读汉语。”

  在毕飞宇看来,语言不通听不听得懂完全不是个问题。“我自己也特别喜欢听其他语言的朗诵。东欧那些诗人用的语言,我一个单词也听不懂,但看着他们自嗨,然后带动大家一起群嗨,就能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有一年毕飞宇和爱尔兰作家托宾参加活动,“我一句也没听懂,但我觉得当时不是听朗诵,完全是摇滚歌手在演唱。他读到写得非常刺激的部分,底下的观众都开始尖叫。在那样的氛围里,不会有懂不懂的问题。”

  像这样的场景,在中国很少发生。中国的书展不少,作家节很少。“书展的主人是图书,作家节的主人是作家,去朗诵,去和读者交流。中国作家和读者没有构成日常互动的关系,其实互动对双方都有好处。”毕飞宇说,“作家并没有真正走进日常生活,走进日常生活的是图书。比如在挪威那个小城,随时走进酒吧就可以和作家聊天。萨特以前每天早上固定去一家咖啡馆,任何人都能走进去见到他。”而毕飞宇自己,很愿意做个能和读者日常互动的作家,他现在经常会出现在星巴克,遇见他的南京读者就可以和他聊一聊。

  新作提供阅读方法——

  “听别人讲永远不能替代自己阅读”

  语言隔阂会带来懂与不懂的问题,而即便是母语,也经常会有人提出:读不懂怎么办?这在毕飞宇看来是个伪命题。“一部文学作品就是一座山,能爬到哪儿算哪儿。等你真爬到巅峰的时候,看到的也许不是山,而是远方和天空。”毕飞宇说,阅读的道路是无穷无尽的,永远不要焦虑懂和不懂。

  近两年毕飞宇明显感到阅读氛围越来越浓厚,尤其是80后、90后的职场年轻人,拥有了空前的阅读热情。知识欠缺、文字审美能力匮乏,是很多受应试教育之苦的年轻人阅读的动力。但毕飞宇也想提醒大家——快补也许不是一个好方式。“有人想用‘唐诗二十讲’‘《红楼梦》三十讲’之类的解决知识体系的问题,让自己在社交场合不露怯。但二手和三手的东西永远没有一手的东西好,一定要到源头去找。比方说《红楼梦》,永远不能用听别人讲,来替代自己阅读。”

  毕飞宇的新作《小说课》,是他在南京大学等高校课堂上与学生谈小说的讲稿集结,所谈论的小说皆为古今中外名著经典,既有《聊斋志异》《水浒传》《红楼梦》,也有哈代、海明威、奈保尔乃至霍金等人的作品。他的最大愿望不是让读者去读这几篇小说,而是提供一种阅读方法,“我是这样读小说的,你们也可以这样试试看,这也许能对年轻人起到帮助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的所有讲稿都不是鱼,而是渔。我最愿意跟大家交流的是捕鱼的方式,而不是让大家来吃鱼。”

  本报记者 邢虹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