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曹文轩:追求诗性的表达方式
//www.workercn.cn2016-04-18来源: 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更多

  ■曹文轩的儿童文学作品题材,多取材于他童年时期在苏北农村的生活经历,他把早年的艰辛与“苦难”,以一种诗性的方式呈现出来。对此,路文彬认为,这与曹文轩回归古典的审美情怀和理论追求是分不开的。

  “我以为我们不必为能不能走向世界而焦虑。我们太为这事纠结了。顺其自然吧。”当时尚未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在2014年儿童节前夕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谈到关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这一话题时,曾如此说。言语中对中国原创文学充满自信。而不久前,正是这位并不把是否得大奖看得很重的作家,获得了2016年度的国际安徒生奖,成为首位斩获这一儿童文学领域最高奖项的中国作家。

  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帕奇·亚当娜这样评价曹文轩的作品:“书写关于悲伤和苦痛的童年生活,树立了孩子们面对艰难生活的挑战的榜样,能够赢得广泛的儿童读者的喜爱。”

  曹文轩曾说过,“苦难主题不是凭空强加于我的文字的,而是我在对人性、存在、世界感知之后的切身体验,……与其逃避它,不如接受它,永远在面对它的时候保持优雅的风度。”从他的早期儿童文学作品《草房子》到最新的长篇小说《火印》,都带有这种“苦难”的印记。曹文轩的学生、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路文彬认为,这与他不刻意迎合儿童、采用成人回忆录式的写作的特色是分不开的。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不少是为了“迎合”孩子而写作,有的甚至哗众取宠。为孩子写作,要“与孩子平等化,是在一定程度理解他们,作为创作儿童文学的成人作家,需要在平等与理解的基础引导教育孩子。现在的儿童多处于物质充裕的环境中,讲述贫苦乡村的艰苦经历是对他们的一种经验的补充与启示,也是一个陌生化的审美体验。”

  曹文轩的儿童文学作品题材,多取材于他童年时期在苏北农村的生活经历,他把早年的艰辛与“苦难”,以一种诗性的方式呈现出来。对此,路文彬认为,这与曹文轩回归古典的审美情怀和理论追求是分不开的,“中国古典审美常常需要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用心体会,他的作品中充满着一种中国人特有的温情与诗意。”

  儿童文学作家、北京《儿童文学》杂志策划总监安武林认为,曹文轩作品中那些张扬苦难、悲悯、经历、阅历等方面的文字,显示着一位作家高度的使命感,“一代代的儿童不应该是轻飘飘的,面孔苍白,精神苍白,他们应该有力量。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这个种族的未来,是需要一些沉重的东西让孩子们品尝的,一如黄连,虽苦却有益。曹文轩的作品,不是蜜糖,而是黄连。但我相信对儿童的成长是有益的。”

  作家的使命感,还体现在曹文轩作品对于纯美人物形象塑造的追求。路文彬认为,相对成人文学创作而言,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可能略显单纯甚至单薄,但因为他的阅读对象是儿童,儿童比较容易接受单纯的事物和想象,这反而成为他的重要的写作特点,正是通过这一点,曹文轩展现了他特有的“儿童关怀”:“铺垫一些温暖、阳光、诗性、唯美的东西,待孩子们长大了,他们可能会了解与接触一些不那么完美的、现实中的事物。到了那时候,阳光的、诗性的、唯美的‘铺垫’就会发生作用,发挥正面的能量……曹文轩的创作,体现了一位作家的高度的责任感。”路文彬说。

  相关链接:

  曹文轩访谈

  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对于中国儿童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有益推动,以下是本报对他的一段简短采访,谈到有关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话题。首发在此,以飨读者。

  问:您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中版权输出最多的作家之一,您如何看待版权的问题?

  答:我并不特别在意我作品的版权输出,更在意的是我的作品的品质。我思考得更多的是:何为文学、文学何为?从写作的那一天开始,我一直在琢磨这些看似很大,却又是常识性的命题。我并无顽强的不朽之心,但我总希望我的文字能够活得长久一些。怎么长久?作品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才可能长久?我坚信,对于文学而言,一定有一些恒定不变的元素。我要靠近它们,尽可能地靠近。我以为,现在我至少感受到了它们的存在。

  问:您认为中国文学应如何走向世界?

  答:“让文学作品走向世界”这个命题,毫无疑问,是一个“中国命题”。在英国、法国、德国,还有美国,大概不会提出这一命题,因为他们不愁国际市场,中国也是它们的市场之一。我认为,这一命题本身并不重要,关键还是在于:我们的文学作品的质量。对此,我还不能做充分的肯定。有人将原因归为两点:一、我们的作品总体上说还没有走向世界的品质;二、我们缺乏向世界大力推广的力度。我以为不仅仅只有这两个原因,这两个原因甚至不是主要原因。我许多次地问过一个有点儿残酷的问题:假如《哈利·波特》不是一个叫罗琳的英国女人写的,而是中国西北某省某地区的一位儿童文学作家写的,请问,大概可以在全球发行多少册?文学不是体育。一个中国举重运动员举起了任何人都不能举起的杠铃,那么他就能够得到金牌。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有很多复杂的问题,不仅仅是作家的问题,比如还有翻译家的因素等等。我认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但不必为能不能走向世界而焦虑,我们现在太为这种事纠结了。还是顺其自然吧!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