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马识途:仍在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跋涉中(图)
//www.workercn.cn2017-03-02来源: 天津日报
分享到:更多

  谈到诗歌艺术,他又说:“诗虽然是感情爆炸的产物,但是光有感情的激荡,没找到一定的表现诗的形式,还是写不出诗来,或者说写不出像样的诗来。形式的美,我以为,对于诗太重要了。因此当发现写诗可以作为我释放感情的通道后,我就开始苦苦追求能够恰当表现感情的诗的形式。”

  现在的新体诗都不再严格遵循格律,马识途却赞成新诗体也应该有格律:“我写诗的时候,追求格律。为此我受到煎熬,然而也找到了快乐。也许由于我太醉心于中国古典诗词,也醉心于诗词格律的形式美;或是由于上大学时我选读过《英诗》,那个叫Winter的洋教授非常注意诗的韵律、节拍、步调,念起诗来摇头摆尾,抑扬顿挫,荡气回肠,令我迷醉;或者更直接地说,是受了闻一多先生主张新诗要有格律的熏陶吧。”

  他在西南联大读书时的老师闻一多,提出新诗体要有格律,新诗要有“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的观点,对他影响很大。“我服膺他的这种理论,并且以写格律诗的实践来检验他的理论。甚至我写的两首‘田间式’的阶梯诗,也是在闻一多老师给我们念了田间的阶梯诗,听了强烈的节奏和楼梯式的建筑美而模仿的。”

  马识途说,不管是传统诗词还是新诗,要真正写好,修养不够是不行的。写诗需要深刻的思想和深厚的生活积累,要对中国文化有足够的了解,寻找更好的艺术形式。

  经历并写下革命时期的爱情

  没有终身成就,只有终身遗憾

  在马识途的诸多小说中,《清江壮歌》尤为特别,因为这部小说里有他自己人生的惨痛经历。

  马识途在“南京中央大学工学院”念书时,与同样走上革命之路的同学刘惠馨相爱。1939年,马识途任中共施巴特委书记,刘惠馨调任特委委员、民运部长兼特委秘书,组织批准这对革命恋人正式结婚。

  1941年11月,刘惠馨被捕后牺牲。她与马识途的女儿刚刚出生一个月,下落不明。直到1960年,马识途终于在武汉找到离散近20年的女儿。女儿被一对工人夫妇抚养成人,取名吴翠兰。这一段革命时期的爱情,被马识途创作成长篇小说《清江壮歌》,将内心巨大的悲痛、深深的怀念升华在字里行间。

  2016年7月初,央视《艺术人生》暑期特别节目《人生课堂》栏目组来到成都,在马识途家中拍摄对话交流节目。102岁的马老与“90后”小清新作家张皓宸真诚对话。马老特别分享了自己的爱情观:“我也年轻过,我也恋爱过。”问他心底对爱情如何定义?马老回答,他也说不清楚,但男女之间能够一心相待,一定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一种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我们恋爱的时候是有共同理想的,而且是准备把生命赋予这个理想的。这样的爱情,我真的拥有过。”

  2013年1月,四川省文联举办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马识途被授予“巴蜀文艺奖终身成就奖”。马老说:“我其实没有什么终身成就,我有的是终身遗憾。”

  后来他对记者强调,这不是谦虚,是真实的想法。“我很清醒地知道,我不是那种可以写出传世之作的作家。我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一个我自认当之无愧的革命家。我为中国的革命做了努力,也有牺牲。我写的很多文学的东西,都是为革命呐喊。但在艺术水准上,我真的不够。革命胜利后,我又走上从政的道路,工作很忙。白天工作,晚上抽时间写作。但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所以很多东西都没时间写。”

  已经103岁高龄的马识途说,他还在路漫漫其修远兮的长途跋涉中,他还在为追求遥远朦胧的彼岸而沉浮沧海里:“转瞬间,我已经在这个并不叫人愉快却又充满希望的世界里活到103岁了。回首百年,我是怎么走过来的,自己也说不清楚。好像从幼年发蒙到风烛残年,我一直在走路,一直在为寻找什么而走路。到底要寻找什么,找到没有,我一直也没有弄明白,空有一个识途老马的名字。”

  马识途 与“飞虎队”有关的那些事

  马识途在西南联大读书时,陈纳德将军率领的美国志愿援华空军“飞虎队”的驻地也在昆明。马识途和几位同学,与“飞虎队”队员贝尔、海曼、埃德曼等人相识,成为朋友。双方每两周在公园聚会一次,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从未中断。

  1972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飞虎队”的队员到中国来寻找老朋友。马老说:“当年在昆明与他们交往时,我们用的是英文名字,他们自然无法找到我们。直到张彦担任《人民日报》首任驻美国记者以后,我们才终于联系上。”

  贝尔两次到成都、海曼一次到成都,都专程去看望了马识途。他们之间的友谊,时移世易后却从未褪色。马老也有遗憾:“这样的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佳话,虽然有的见于媒体,也曾在中国的电视台播放,甚至美国友人也写成专著在美国出版;然而,国内对这件事似乎知之甚少,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

  2004年,当时已86岁的“飞虎队”队员迪克·帕斯特来到昆明,与马识途在阔别60年后重逢叙旧。迪克·帕斯特去世后,2016年6月16日,迪克的儿子迈克尔·帕斯特带着夫人从美国来到中国成都马识途家中,看望马识途老人。与迈克尔·帕斯特夫妇一同前来的,还有另外一位已经去世的“飞虎队”老兵格伦·本尼达的后代——儿子爱德华·本尼达和孙子若斯华·本尼达。

  对这份情谊,马识途老人一直念念不忘,而且,他想得更深更远。2014年,百岁高龄的马识途在《光明日报》

  发表署名文章《我也有一个梦——一个百岁老人的呼吁》。他在文章里透露,希望看到这份跨国友谊能够通过大众影视传播的功能,被当下的年轻人了解。“希望我们的文学界、影视界能有人助我们圆这个梦,把我们当年那段‘飞虎奇缘’搬上银幕。我曾试写过故事框架,也可贡献给编剧,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这是我做了近半个世纪尚未实现的美梦,提醒后辈不要忘记和平。”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