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拿着手术刀的导演李安
//www.workercn.cn2016-11-17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慈眉善目的李安借助《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大胆地撕掉了美国精神和英雄主义那层伪善的面纱,这是一部彻彻底底的“李安电影”,有着他一贯擅长的解构,而借助120帧的新技术,李安更是攻破了人物最后一道内心的大门,把自己完全呈现给观众去感受、观察和揣测。李安的颠覆与超前值得尊敬。借用古龙的话说,谁都没有看见李安的刀,但他的刀早已经出鞘。

  几次采访李安,李安都会把自己“害怕”、“恐惧”、“绝望”这样的真实心理向记者坦白,他身上没有任何的虚伪与浮夸。如果说“生活如戏、全凭演技”,李安就是那种放弃演技、而把自己本色放大给别人看的人。所以,是李安,而不是其他人,用120帧拍出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因为李安本人的眼神、表情、语气、个性、价值观,他的外在和内在都可以放大了去看。他经得起深究,他不怕审视,而他同样会把世界放在他的显微镜下去研究。

  李安把电影作为一种反求诸己的方式,面对恐惧、面对挑战,这种自我受折磨的一个原因是他想突破,但突破不是很小的事情,不管从电影语言、文化背景、道德上面或者文化上面的突破,到现在技术上、观影习惯的突破,都是很痛苦的事情,但62岁的李安选择了去勇敢承受。

  而这番努力并没有白费,看了120帧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再去看24帧的《比利·林恩》或者24帧的其它电影,区别立刻就出来了。24帧的电影如同是重度污染的北京,而120帧则是罕见的蓝天下的北京。那是两个北京,一个是缺少情趣的北京;另一个则是可以眺望到西山的明丽的北京。

  李安要看的是一个活的人间,而不是一个世界的朦胧框架。所以,他的电影早已经超越了故事的技巧,而是在故事中去寻找灵魂——那种克制、小桥流水式的舒缓叙事与人物情感上刀火相间的杀气,这种鲜明的反差已经是一种震撼。

  多年前,李安在拍《色·戒》很绝望的时候曾经去看过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见面的那天,李安说空气里有一股禅的味道,“瑞典黄黄的,看得非常透,灵魂都感染到了”。其实,在李安身上,也有这股禅意,他悟到了别人看不到、感受不到的东西。从《断背山》、《色·戒》、《少年派》到如今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李安的表现就像是世界上最高明的医生,他不仅善于观察人的感情和心跳,还从人的肌肤、涨红的毛细血管、眼睛中的血丝中去提取人类的心理分子,把隐藏在灵魂中的东西显影在银幕上。他用一把手术刀冷静地解构着人间的一切情与色、爱与愁、真实与虚幻,下刀准而狠,但是却不伤害、不褒贬,不善亦不恶,所以,既然鲍勃·迪伦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么,导演李安也许有一天能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文/本报记者 肖扬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