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陈丽华:“浓缩”老北京记忆(图)
//www.workercn.cn2016-11-17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陈丽华(左二)在老北京城门楼制作现场。资料图片

  摆放在中国紫檀博物馆广场上的“正阳门”模型。资料图片

   老北京城门楼,中国古代建筑惊艳与恢弘的代表之作。它涵盖了多少高超的技艺?展示了多少灿烂的历史与文化?承载着多少中国人的梦想?再过不久,北京未来的城市副中心——通州,会出现这样一处文化园区,它将再现老北京城无与伦比的风貌与神韵。而这一切,得益于一位地道的“老北京”,她就是陈丽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檀雕技艺”传承人,来听听她怎样讲述自己的心中之梦。

  初 衷

  2016年5月,初夏的北京,中国紫檀博物馆。

  在这座京城著名的博物馆门前,一座酷似正阳门的大型木雕模型摆放于广场之上,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观看,甚至许多外地来京的旅游者也闻讯而来。

  其实,这美轮美奂的老北京古城门模型一共有十六座,均已按照与实物1比10的比例制作完了,这一次只是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正阳门”摆出来展示。

  这十六件艺术精品是在中国故宫博物院和北京市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紫檀博物馆馆长陈丽华领衔,数百名工匠齐心协力,投入巨资,采用名贵木材和精妙技艺制作完成的。

  陈丽华回忆——

  “我的家族是满族正黄旗。我记得小时候,平则门(阜成门)、东直门自己都上去过。那时,登上城门楼之后,四下一看,景色非常漂亮。它给我一种感觉,就是站在这上边特别高傲,特别自豪。所以说,老北京的城门楼在我的记忆里,一直久久不忘。”

  陈丽华跟许许多多的老北京人一样,都曾在老城门楼下安宁地生活。可以说,城门楼是北京人记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她最早做的是永定门城楼模型——

  “从一开始,就是按照过去的老样子、老尺寸,缩小到十分之一,一丝一毫不能差。几位专家和领导看过以后都说,你要做就做大点,做小了好像一个艺术品,看起来不够宏伟。所以,我们就开了一个协调会,有我的儿子、女儿,还有工厂的厂长、工程师、技师,大家一起商议,最终决定,要做就做大的。”

  谈及一下子能再现老北京的十六座城门楼,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心潮澎湃——

  “我也算老北京了,从小在城墙下长大。北京是世界文明古都,50多万年前人类就在此生活,3000年前建市,800多年前又成为国家都城。今天,随着生活的现代化,人们希望能够看到自己城市悠久的历史。老北京城门城墙的再现,特别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形式,精美的工艺,考究的材料,所有的细节都依据过去城门城墙的尺度,我觉得意义非常大。”

  当老北京城门楼模型制作成功时,人们欣赏着它们细腻的质地和华美的雕刻,享受着艺术之美带来的愉悦,但建造之初的种种艰辛谁又曾经历过呢?陈丽华的儿子赵勇有些感慨——

  “实际上,当时家里意见不是很统一。因为投资比较大,需要很多材料、很多人工,而且十六座城门楼的图纸要去找,还要跟专家去谈,很辛苦。但是,因为母亲多年来对文化艺术的追求,她那种执着的精神,感动了大家。后来,家里面意见也都一致了,支持她把城门楼全部做出来。”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