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韩毓海:“伟大也要有人懂”(组图)
//www.workercn.cn2016-09-28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更多

  二

  马克思与毛泽东,产生联系始于1918年。

  当年,毛泽东的恩师杨昌济应北京大学之邀,举家迁居到了北京。毛泽东为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之事也到了北京,经杨昌济介绍,被李大钊安排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了助理员。那一年,正好是马克思诞辰100周年。在北京大学,毛泽东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这个人,有十月革命这回事。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在给《一起来读毛泽东》所作的序中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就是在北大丰厚的学术思想沃土中成长起来的。正是北大的历史,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大批先驱者的经历告诉我们:在我们这里,学术与政治,从来就不是割裂的。

  时光又过了将近百年,韩毓海将视野聚焦于这两个世界性伟人。除“伟大也要有人懂”系列外,就马克思、毛泽东,韩毓海近年还有“重读”系列:《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重读,是为寻找初心。

  韩毓海的书,每一本,每一篇,几乎每一段落,都能读到激情和思想。它们是思想者为思想者而作的力作。

  三

  凡事皆有因缘。

  2008年,韩毓海在纽约大学教书。“那一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如海啸般从华尔街向全世界蔓延,难忘我在百老汇大街一家书店排队买《资本论》的情景,书店门口挂着的海报写着‘马克思所说的都应验了’。”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接近真理,常常是畏途。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讲授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课程,并不是一件易事。当然,这课也看是谁来上。

  2010 年,韩毓海在北大开设《资本论》精读课。第一堂课上,他提到马克思的姨妈索菲亚、姨夫利奥·菲利普创立了飞利浦公司,大家可能用过飞利浦电须刀、洗衣机, 但却不知道那就是马克思姨妈家的产品——在短暂的静默之后,听众爆发出会心的大笑。“而我的马克思课就是从这欢乐的笑声中开始的,从那一刻起,我想让学生们记住:马克思不是因为‘仇富’才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的,马克思的出发点不是钱也不是个人,而是‘为大家而献身’——正如他在17岁时所写的作文中所宣示的那样。”

  当韩毓海开始讲《共产党宣言》的时候,“选课的人数已经由100名增加到了300名,教室已经不可能容纳如此之多的听众了,但还是有不同专业的青年才俊们“成群结伙”地涌进来,聆听一个中文系的老师讲他心目中的马克思。”后来,韩毓海的老朋友、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李学谦社长捎信来说:“你给青少年写本书吧,就讲一讲我们这条道路为什么叫社会主义道路,说说我们究竟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那我就给孩子们讲讲马克思的故事吧,就讲讲马克思是谁,他做了什么,他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就这样,就有了《少年读马克思》。

  四

  2016年是个重要年份。

  8月30日那场版权输出活动,分为三大章节,分别对应着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和毛泽东去世40周年这三个重要事件的纪念。在韩毓海看来,毛泽东毕生都是一个孤独的思想者,他立足中国大地,深沉地凝视着祖国的山河。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这样概括说:“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站在马列的肩上,毛泽东在中国开辟道路。

  建党95年了,长征胜利80年了,毛泽东离世40年了。韩毓海说,毛泽东走了,留下了他的两件伟大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感想、敢干、敢实践”的新中国性格。

  2015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纪念日。当时,《一起读毛泽东》初稿刚刚完成。韩毓海和朋友来到西柏坡。他缓步走向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的塑像时,“霎时间大雪骤降,漫天皆白”。韩毓海写道:抬头仰视毛泽东忧思如海的形象,那一刻我感到,他原本离我们那么近。而韩毓海本人,则用极强的叙事能力、一个个精彩故事,把马克思、毛泽东和他们的思想,拉得很近,放到我们面前。

  让我们一起读马克思,读毛泽东。(陈振凯)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