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陆川:真正的评价是时间(组图)
//www.workercn.cn2016-09-23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他们是摄影师,更像是执着的影像捕手。

  他们坚实的背影和硕大的背囊散发着只属于真正电影人的那种浪漫和坚韧的光芒……”

  解放周末:之前都是独立拍片,这次与迪士尼合作,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陆川:坦率地说,在我进入电影行业这十几年的时间里,这部戏是唯一一次非常专注、专业地只做导演和编剧的工作。我突然发现专注地去做一件工作是如此之享受,如此之纯粹。

  而且,在工作中,大家都不是在谈一个很宏大的东西,而是在做一件最基本的事情——就是讲好故事,磨好细节,做一个好电影,这就是一种类似工匠精神的东西。

  解放周末:一部讲述中国动物的故事,却是外国人投资拍摄的。这不禁让人发问:我们为何没能打造出一部中国自己的自然电影?

  陆川:自然电影在美国基本上一年多会出一部,在全球放映,有固定收看的人群,所以它的票房相当好;而我们还没有自然电影这个概念,这次通过《我们诞生在中国》,中国的投资人、制作公司也了解到这个类型的电影的艺术魅力和商业价值所在。这开了一个好头。

  每一个电影工业体系都有自己的标准。迪士尼的自然电影,有它的标准和规则,比如,画面中不允许有人出现。但如果这部电影是中国人投资拍的,就可以有我们的规则与语言,继而发展出我们的风格和特色。所以我希望这个片种能够在中国发展起来。一年有一部自然电影,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起码的。

  解放周末:我们并不缺少故事,而是缺少发现故事、讲述故事的人。

  陆川:确实是。自然电影不是纪录片,需要创作者的编剧能力以及传达生命体悟的能力。对世界没有深入观察、对人类生活没有深刻体察的创作者,恐怕很难从神秘壮丽的大自然中提取出更多的哲理内涵。这要求创作者脱离低级趣味,从一味搞笑的窠臼里站起来,透过烟火气看到更广大的世界和更广博的生命,这是自然电影创作者需要的境界,也是对一个国家电影产业是否良性发展的检验。

  解放周末: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目前纪录类的电影排片比较少,您觉得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陆川:目前自然类的、纪录类的电影确实排片比较少,这并不是一件正确的或者正常的、合理的事。

  一个新的类型电影进入中国市场,其实需要更长时间、更为精耕细作的推广。很多人都很努力,但是我们依然应该扪心自问:我们做到了吗?

  我知道有一位影院经理,从《我们诞生在中国》这部电影上映第一天起,就默默地把放映场次加了上来,而且不遗余力地在院线经理群中为这部电影呐喊。电影界有这样的人,我很感恩。

  解放周末:您觉得迪士尼对中国电影还有何借鉴之处?

  陆川:我觉得可以学习的一点是,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影像素材库,而且和很多电影学院、公共机构建立了良好联系。这使得这些素材能发挥更多的专业教育作用和社会普及作用,而从中受惠的电影人才和电影观众,又反过来推动了电影业的发展。

  这一次,因为拍这部片子,我们掌握了大量的素材,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料,可以存档也可以用于教学。我一直在“打广告”——有哪个公共机构想要这些素材可以随时和我联系,但可惜的是现在还是没人找我,素材还都留在我这里。

  真正的评价

  不是票房,不是影评,而是时间

  14年前,陆川凭借《寻枪》一鸣惊人。在此后的电影生涯中,他获奖无数,也挨骂无数。不喜欢他的人给他这样的评价:躁动分子、野心家、大忽悠,依据是他的电影的题材和价值观。

  但《我们诞生在中国》让陆川“放下了很多”。他找回了自己最早喜爱电影时最本质的东西,“不是爱电影的某种光环,也不是爱电影的某种气质”。

  他说:“因着内心的向往,我们会在命运的道路上最终遇到属于自己的电影。”

  解放周末:您曾经在微博中说,“每部电影都会有它自己的命,每个电影人也会有自己的命”。在您看来,您作为导演的命运是什么?

  陆川:我在做《我们诞生在中国》的时候没有特别强烈的宿命感,但放映的时候这种感受却很强烈。我从没想过自己会拍两部和动物有关的电影,但现在真的会有强烈的命运的感觉。我一直觉得这不仅仅是偶然,虽然我并不知道下面的命运是什么。

  这部电影推出之后,很多地方找我拍当地的旅游宣传片,但我希望不要重复自己。我会一直关注自然电影,也会一直热爱自然电影,但马上再去拍一部题材重复的电影是我自己不能允许的。从《可可西里》到《我们诞生在中国》正好12年,是一个轮回,也许下一个12年,我会再拍一个这一类的东西,但和这两部肯定不一样。

  解放周末:最近,“烂片”成了一个热词,高票房、低口碑的商业片都可被归为“烂片”之列。有媒体甚至说,中国电影正在步入一个“烂片时代”。您怎么看?

  陆川:我觉得公平地说,导演们都在努力,没人说一上来就想拍烂片的。问题可能也在于有些人的探索跟中国观众的接受度之间是有距离的。如果这距离是一步,让观众看得见你的背影,那就是部能够被接受的电影;如果是4步,观众够不着闻不到的时候,他们就会说是“烂片”。但是这个评价确实是很残酷的。现在基本上评价语言很贫乏。“烂片!”“烂在哪?”“就是烂,特别烂,不用说了,烂!”这就是缺乏学术的一种“探讨”。

  我也是个亲历者,在历次作品的大争论中间我亲历了这些东西,所以我希望可以有更专业、更有针对性的探讨和批评,不要一言不合就“烂片”,然后就结束了。

  解放周末:同样的,“粉丝电影”是近年来在中国电影圈中的热词和新话题。制作成本较低、以青春偶像明星为最大卖点、主打粉丝群体的“粉丝电影”已经呈风起云涌之势。

  陆川:粉丝经济是一个现实。其实,用有粉丝的演员无可厚非,粉丝号召力确实是现代影视业判断、选择演员的一个重要标准。但作为创作者,这只是给电影加分的东西,并不是电影的全部。

  我觉得,没有坏演员只有坏导演。你会看到,有些演员在某些导演的手里就很会演戏,在另外一些导演的手里就只剩下漂亮。承担这个责任的还是导演和制片人这个团队,能不能选择、调教出好的、合适的演员来演绎这个故事。

  票房崇拜、粉丝经济等都是电影工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阶段。但我觉得导演的本分是讲好故事、拍好戏。守住这个本分,所有的东西都是加分的;守不住的话,所有的都是减分的。

  解放周末:在您心中,评价一部电影的标准是什么?

  陆川:真正的评价不是票房,也不是影评人的评价,而是时间。我觉得一部作品的价值肯定不是在上映期间的10天、20天里发出的声音,时间会让一个作品的价值和光芒显现。在电影行业,每天都像下雨一样,下很多作品出来,新的作品覆盖旧的作品,能够留下来的被人传颂的,我觉得才是真正的好电影。(王一)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