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刘梦溪:做“通儒”很难
//www.workercn.cn2016-08-18来源: 北京晚报
分享到:更多

  读经典不要走歪路

  刘梦溪早前曾经提出,建议在中小学设立国学课,主要以“六经”的内容为主,从《论语》、《孟子》入手,化繁为简,循序渐进。这一观点也受到过质疑,对此刘梦溪解释,他主张从小读经典,但并不是要“复古”,而是要以现代教育的方式去读,此外并不是所有古代经典都应该读,遴选合适的文本十分重要。

  “读经典,文本的选择非常重要,不是说所有的古代的东西都是好的,有精华,也有糟粕的,要选那些典范性的文本,学国学还是要从《论语》开始,《孟子》都靠后,这是我的一个很坚定的看法。”刘梦溪说,“这是我的心得,因为《论语》最亲切,毕竟它把很深的道理化作了日常性的内容。我倒不赞成学习国学从四书开始,《大学》和《中庸》非常深奥,不要把太抽象的东西放在孩子脑袋里头。”

  除了内容,读国学的形式也十分重要,要“理解意思,慢慢消化它”。“念经典要正确地念,不要走歪路,现在已经21世纪了,学这个东西不要按过去村塾的办法,而应该按现代学校的方法。”刘梦溪看来,“正路”就是“发音要正,一句一句地去念”,不必像过去村塾的先生教学生那样摇头晃脑,“其实过去也不那样,是戏曲里把它夸张了,实际上是讽刺的意思。还有不要穿上古代的袍服,不能提倡跪拜礼。”

  当代为何出不了大师

  清末民初,以及后来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20世纪的大师有一大批。刘梦溪主持编辑过《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丛书》,选择了50位“大师”,如梁启超、马寅初、蔡元培、胡适、梁簌溟、汤用彤、钱穆、傅斯年等。在编辑的过程中,刘梦溪对每个人的著作都读得很细,他写为此套丛书写了六万字的序言《中国现代学术要略》,对整个学术史的谱系有深入的了解。

  “在这些第一流的学者当中,我重点研究的是三个人,王国维、陈寅恪、马一浮,其实还有一个人是钱钟书。”刘梦溪说,自己对钱先生的著作每一本、每一个字都读过三遍以上,对他的熟悉一点不在陈寅恪之下,但以前长期由于研究王(国维)陈(寅恪),关于钱先生的文章反而没写,去年才开始写了两篇。

  在刘梦溪眼中,所谓“大师”就是“通儒”,如今某个领域的专家很多,但“通儒”却凤毛麟角,陈寅恪固然是个史学专家,但他更是一个通儒,不仅是学问家,更是思想家,他的学术是有体系的,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大学者,“我们没有那么大的学问,书也不会有陈先生念得多”。

  所谓大师就是“贯通古今”、“贯通中西”的学问大家。“有人会问,我们跟他们一样好好念书,从小就念,为什么赶不上,你没有那个家学,那是遗传。”刘梦溪解释,当时所以出了这么多大师,跟“家学”有直接的关系,每个人都有家学渊源,从小念的是童子功,现在没有了,“他们的这个学问结构空前绝后,为什么空前,因为他们懂西学,宋明清的学者都不懂西学,为什么绝后,因为他们的国学根底,我们这一代永远赶不上。”

  (本报记者 陈梦溪)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