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堆绫传人杜康民:十多年来没停过寻找接班人
//www.workercn.cn2016-07-25来源: 北京晚报
分享到:更多

  碎布头、绸子块、棉花团,这些在普通人眼中派不上多大用场的边角料,经过杜康民的剪裁、粘贴、拼接,便成为一幅幅立体感十足的作品,而这正是历史悠久的堆绫艺术。数十年来,杜康民将绢贴、泥塑等技艺融入创作中,在堆绫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行。如今,年近古稀的他发现,要想让这门老手艺继续传承下去,着实并非易事。

  ▎结缘

  小学偶遇堆绫便着了迷

  位于白云路的杜康民家中,五花八门的传统手工艺品总会让来访者啧啧称赞。墙角处两组墨绿色边框的玻璃立柜里,密密麻麻地摆放着兔爷、毛猴、绢贴等精巧物件,两面微微泛黄的白墙上,则挂满了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堆绫画作。也正因如此,这间不足60平方米的老房子在2005年便被西城区文委认定为“家庭艺术馆”,十余年间,接待了众多慕名而来的中外访客。

  “每次有客人来,都以为那些堆绫出自老伴之手。也难怪,谁能想到是一个大男人整天在跟绫罗绸缎打交道?”刚一落座,69岁的杜康民便笑着谈起以往时常遭遇的囧事,天性豁达的他并不觉得尴尬,倒是坚信自己命中注定与堆绫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

  “小时候,奶奶和母亲在家一有空,就会翻出个线笸箩,做些缝缝补补的活,屋里攒了一大包袱皮的丝绸面料和碎布头,我见得多了,也喜欢讨些过来把玩,对这些东西有种天然的亲近感。”虽说没有艺术世家的出身,但杜康民很感激父亲对自己的熏陶和引导,“他在银行搞金融设计和宣传工作,业余时间爱好鼓捣些剪贴刻画,见我趴在桌旁盯着看,知道我感兴趣,就鼓励我从描摹连环画中的人物练起,还请了老师教我绘画。”

  上小学时,杜康民住在西单附近的胡同里,放了学做完作业,总要跑到马路对面的商场里闲逛。无意间,他在工艺品柜台中见到一种丝绸制成的布贴画,镶着金边,又立体饱满,精美绝伦,一下子着了迷。接连好几天,杜康民都要站在一旁眼巴巴地望着,后来,终于鼓足勇气向售货员请教,“对方说这叫堆绫,我就给记住了,回家跟父亲提起,父亲乐了,说恰好在我们老家山西,也有这门艺术,没准儿我还真跟堆绫有缘分。”

  不过,杜康民并未如愿以偿地走上堆绫之路,但此后曲折的经历始终没有离开设计工作。1965年,他作为知青奔赴西部支边,在宁夏贺兰山下二团任宣传干事期间,参与了朱德元帅遗像的绘制。1977年返京后,又凭借美术功底,在多家美术品厂、特艺厂、景泰蓝厂负责新产品的开发设计,“七八十年代那会儿,工艺美术正红火,外贸订单一批接一批,绢人格外受欢迎,大量的绘制工作为日后堆绫打下了基础。”

  虽说迟迟没能直接从事堆绫,但在杜康民的心里,这颗种子早已生根发芽。他四处查阅相关资料,琢磨着其中的奥妙,“我一直觉得,堆绫妙就妙在它的立体感,可以借鉴雕塑的手法。”不久后,杜康民来到北京泥人张雕塑艺术研制所担任设计师,并参加了“雷锋”、“鲁迅”蜡像的研制工作,“摸清了雕塑的门道再来搞堆绫,自然就能做出浮雕的效果。”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