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扎进古村落里“深挖井”
//www.workercn.cn2016-06-17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暴雨中,静观雨水在屋檐下流淌;夜色中,顾盼月光在墙壁上流动,再体会黄宾虹先生描绘的那种“雨淋墙头月移壁”意境,此时此刻是何等的美妙传神。丁寺钟眯着眼,惬意地说笑着,仿佛回到了那一幕场景。祖源村、木梨硔、杨家山……徽州古村落文化根深叶茂,自然景观千姿百态。雨中的青山、村庄和绿树,雨前、雨中、雨后的天空和云彩,光影和色彩瞬息万变,奇妙无穷,绘于笔下,那色彩比过去更丰富、丰满、灵动,色彩的过渡更自然,与景物的结合更有意境、神韵,构图更加灵活自由。 

  “更大的收获是情感上和思想上的。”丁寺钟挥动粗壮的胳膊,一吐为快,“徽文化既重商,又坚守家园,把行走天下赚来的钱一部分用于故乡修路架桥、办学济贫、改善环境。这里的人们和自然和谐相处。”他越说越兴奋:“历史在传承,祖源村就是徽州的一个样本。你说这样的民族能没有希望吗?这也正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要坚守的思想。”

  过往创作中的一些毛病,“太注重客观物象”“焦躁、不自由”“重复用色习惯”等,这一次被丁寺钟挖出来改正、扬弃;一些老生常谈而又久久找不到答案的疑问,“为什么要写生”“为什么要深入生活”“写生和深入生活的价值、意义何在”等,这一次找到了让自己满意的回答。每天都有情感的冲击,每天都有灵感的迸发,每天都有思想的火花,他把每天的收获都用简短的语言记录在台历上。他在5月23日这一天写道:“观照体验自然与地方风俗文化,越深入就越了解深刻,就越能找到升华我们创作灵感的开关。”在5月26日写道:“如何将思想升华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出来,……写生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个多月时间,丁寺钟创作的56×76(厘米)以下的小画和80×110(厘米)的大画共47幅,一个月的创作量相当于过去数个月的总量,且佳作颇多。 

  6月15日,丁寺钟和村民们依依话别,结束此次“挖深井”蹲点活动,自入驻祖源以来,除了5月8日到北京开会前后两天之外,整整39天时间,丁寺钟的身和心都扎在徽州的古村落里,扎在徽州的白墙黑瓦和青山绿水间。

  没有应酬,远离尘嚣,丁寺钟摸着肚皮爽朗大笑:“肚子也小了,咳嗽也少了,精神也清爽了。”他眯着两眼认真道:“以后,我要每年扎一次徽州古村落,时间半个月或20天,以求思想感情不生锈,艺术创作不落俗套。”这个干起活来刻苦、勤奋、认真的男人坚信:持续地选择一种题材,创造一种技巧,一定能够呈现出一种样式,属于丁寺钟的样式。

  端午节,项祥敏夫妻给丁寺钟特地多做了几道菜,“丁老师多吃一个粽子。”连日来,项祥敏夫妻与丁寺钟的话语和眼神间互相都流露着一丝依依惜别之情。高中毕业的项祥敏两年前改造老屋在村里较早开办农家乐,“丁老师的画大气,我是外行,但他的画通俗易懂。”这个丁寺钟眼里“厚道、热情、淳朴”的中年男子说:“丁老师这个人随和,没有架子,有话直说,容易沟通。”记者问:“丁老师住在这里画画对你有什么好处?”他立即笑答:“直接的好处是增加收入,间接的好处是扩大了我这个农家乐和祖源村的名声,能够吸引更多的客人。”

  满眼青翠欲滴,细雨蒙蒙中,那棵“祖源神木”红豆杉越发身姿挺拔,生机勃勃,丁寺钟心头一振,笔在厚厚的画纸上行走,笔下的青绿色仿佛有了生命灵动地流淌。画完成了,那卓然站立在山野上的红豆杉与凡·高笔下的柏树颇有几分神似,却别有沉着、浑雄的气势,洋溢着生命悠久清和的浓浓诗情。(本报记者李仁虎)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