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扎进古村落里“深挖井”
//www.workercn.cn2016-06-17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公鸡一声长鸣,祖源村从蒙蒙的天色中醒来,人声稀稀密密地从窗外传来,早上6点多,画家丁寺钟从睡中渐醒,披衣洗漱,然后带上画笔、画板、画架,沿着狭窄弯曲的石板小路,在白墙黑瓦的徽州农舍间拾级而上,登上村东来龙山坡上,凝视着“祖源神木”——一棵1300年历史的红豆杉写生。

  “祖源神木”冠盖如云,如巨伞擎天而立,村人尊为树神。几天来,丁寺钟围着大树四周远看、近观、仰视、俯望,早、中、晚三时和雨后、天晴不同时间、不同光线下观察,越看,那棵神木在心中扎下的根便越深。

  自5月6日入住休宁县祖源村,安徽省美协常务副主席、画家丁寺钟每天早晨6多点起床,在山村里四周行走,选择不同的地点位置,开始一天的绘画创作,除了三餐,都在画画,累时晚上九十点入睡,兴奋时至深夜一两点还在创作。

  祖源村距黄山市休宁县城西南29公里,1300年来朱、项两大姓在这个世外桃源繁衍生息,白墙黑瓦镶嵌在四面青山之中,笊篱状的农舍家家门前有清溪潺潺。2015年10月,丁寺钟经人介绍第一次走进这个皖南相对闭塞、民风淳朴的村庄,11月和12月分别带着全国水彩画家30余人到村子里写生,安徽省21位水彩画家蹲点一周。随后在中国美术家协会选定全国20位画家开展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活动中,丁寺钟第四次单独进驻祖源村。

  丁寺钟来了,古老的祖源村出现了一道新的风景:一个满脸络腮胡子、戴着一副眼镜的高壮汉子,时常行走在环村山腰间水泥和石板混杂的小路上,穿行在村庄房前屋后。他在路边画画,大娘、大婶从家里搬来凳子,端茶送水;他走过身边,大爷拍着他的肩膀;偶尔看到他的画,村民们望着他满脸灿烂地笑……

  和村民接触多了,丁寺钟心中那快最柔软的部分被拨动了。他和艺术家们给留守儿童捐赠学习用具和画具时,村民脸上笑开了花,小孩手舞足蹈,大家像过节一样地兴奋,“我和艺术家们都被感染了”。房东项祥敏和妻子项凤香给丁寺钟做卫生、洗衣服,变着花样做饭,每餐都要提供他爱吃的馍馍。丁寺钟双腿被蚊虫叮咬红肿,项祥敏夫妻送药、问安,一再道歉没有照顾好。丁寺钟在翻山去邻村的路上遭遇暴雨,摔倒在地,摔坏了手机,项祥敏感到自责。为了让丁老师静心画画,项祥敏严禁村人和游客上二楼,把前来看望的市领导挡在门外……

  一把来自醇厚村民的温情之火在丁寺钟的心头点燃,“这里的老百姓,你给他做一点事,他就觉得不得了。他们对生活的平淡、不争、知足、感恩、不抱怨的态度,真的值得我们学习。”直爽而重情义的丁寺钟感慨:“我们城里人为一点小事争来争去,真是没有意思。”

  丁寺钟自1986年艺校时代第一次远行走进徽州写生,便爱上了这个“绘画者的天堂”。把中国的墨注入西方的水彩中,用中国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写意精神,描绘出一个具象中的抽象徽州,从而使丁寺钟成为中国水彩画“意象创造”上具有杰出表现的艺术家。

  从事专业绘画创作30年来,丁寺钟无数次来到徽州采风写生,“但这一次时间最长,收获也最大。”丁寺钟坐在房东家门前的木凳上,啜饮着“项老弟”炒制的绿茶,不紧不慢地打开了话匣子,“这一次有明确的‘深挖井’的目的,对徽州这个题材沉下身、沉下心,不断地往下面挖。”这一“挖”,还真“挖”出了许多新宝贝。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