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钟殿英:脱下军装 背起画箱(图)
//www.workercn.cn2016-02-03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每天天不亮时踏着星光出门,等他踩着雪路一步一个窝挪回来时,星星又从深蓝色的天幕下钻了出来。钟殿英回到旅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拔下鞋子倒出里面的冰水,用火炉使劲烤一双早已冻僵的脚。旅店主人潘永泰给他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汤,招呼他赶紧喝下去。晚饭时,潘永泰问钟殿英有没有去到对过那座山,钟殿英说没有,“你去看看,看一看就知道了。”等第二天清晨钟殿英来到那座山头时,年逾六十的他被眼前那幅场景惊呆了——上万截一米多高的树桩残留在土里,上面齐刷刷被砍去了头,风雨侵蚀下树桩的上端早已腐烂,如同结着黑红色的血痂。钟殿英想起昨天晚上老潘说的一句话,“日本人造成的苦难直到今天我们还在承受。”

  去旅馆的次数多了,钟殿英也和周围的乡亲热络了起来。赶集时,漂亮的东北大姑娘小伙子穿起花哨的衣服,锃亮的皮鞋,在土路上扭起T台步,还让钟殿英给他们画下来。一个姓刘的木匠得知钟殿英五十多岁开始学画,拉着他的手不肯放开,说自己这辈子没机会实现的愿望让他给实现了。

  一天,钟殿英从旅馆出发往田地里走,想观察不同时间里白雪覆盖着的黑土地。太阳照耀着深深浅浅的垄沟,休眠期的黑土地仿佛流动着丰腴的养分,被遗弃在地里的深红的豆秆,坚韧地挺立于白雪中,在阳光下散发着生命的光辉。钟殿英思绪万千,脑海里翻涌起无数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动笔作画时,他想起了自己闯关东的父母,想起了老潘、漂亮的东北姑娘和小伙子,想起了那个六十多岁还要挣钱帮助侄子一家的刘木匠,他木讷的弟弟因被人强占土地,拿刀砍死了三个人后服毒自尽……这幅名为《光的节奏》的油画是钟殿英最心爱的作品之一,那黑黝黝的泥土仿佛伸手就能紧握一把在胸前。

  老伴儿劝他别再画留守儿童,再画就“出”不来了

  每当朋友们问起这些年走南闯北是怎么熬过来的,钟殿英都不以为然,“哪里是熬?我可高兴了。”他说自己在大雪地里走着,一想起乡亲们对自己的好,就会情不自禁地吼上两嗓子《再见大别山》。

  越是到偏僻的地方,钟殿英就越能感受到普通底层人命运里的坎坷艰辛。因此,最近几年钟殿英开始着手创作人物油画,他谦虚地称之为“草根油画”。他们大多是钟殿英外出写生时遇到的,不知姓名,却熟悉地像身边的每一个人。有挤在招聘市场角落里的打工妇女,有在等着活干却面露笑容的农民工兄弟,有躺在床上伸手却打翻了药瓶的独居老人,有提前一站描眉画眼收拾行装的回乡女孩……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李鑫评价:“钟殿英的画是这个时代的记录。”然而在所有人,钟殿英夫妇最挂心的还是孩子们。

  钟殿英创作的第一幅关于孩子的作品是一个留守儿童,也是他最著名的画作之一。画上的孩子穿着粉红色上衣,留着短发,手里拿着两把钥匙。因为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她要守住家里的大门和屋门。“我看过很多油画,唯独钟老这张这么触动神经,这么震撼心灵!”在留守儿童吧里,许多网友如此评价他的这幅画。有人愿意出高价买下来,钟殿英没有理睬。他感到那幅画里的孩子是活着的,看着看着自己的眼睛就和她对上了。那孩子的眼神一遍遍提醒着他,中国有6000万留守儿童,独居留守的有205万。老伴儿劝他别画了,再画下去就出不来了。可是钟殿英觉得自己还能给他们做什么呢?没办法,只好画下来,那是他的使命。

  从此,他在创作人物油画时就格外关注孩子。在汶川地震五周年纪念日时,朋友邀请他做一幅画,他首先想到的就是从孩子的角度进行构图。在那幅名为“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油画中,几十个孩子在黑夜里送别解放军。钟殿英坦言,这是他迄今为止创作难度最大的一幅作品。从早到晚,一闲着脑子里就使劲想每个孩子应该是怎样的动作、表情。双休日,他就跑到书摊上翻旧画册,寻找关于孩子的画。从当年春天秋天一直到第二年春天,油画才最终完成。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