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傅璇琮:高标凌云峻有骨 春雨润物细无声(图)
//www.workercn.cn2016-02-02来源: 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更多

高标凌云峻有骨 春雨润物细无声

——怀念傅璇琮先生

傅璇琮先生

  今年1月23日,我正在杭州。刚过午,突接北京电话,说傅璇琮先生病危,上了呼吸机。来电话的是傅先生的大女儿傅旭清。我心里一震,准备第二天立即赴京。不料,大约下午三点半,旭清女士又来电话,说傅先生已仙逝。杭州几天飞雪已停,出了太阳,一听到这一噩耗,顿觉天地昏沉,脑子一片空白,呆呆地望着墙壁,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

  “为人”:从一本书的情缘说起

  我第一次见到傅璇琮先生,是1984年夏,兰州唐代文学会。那时我还在江西师大读硕士。傅先生在中华书局工作,当时已是唐诗研究名家,他在会上的报告令我印象深刻。声音不大,简要平实明快,透着一种统摄全局的气魄和洞悉发展未来的深邃眼光,有一种凝聚人心的吸引力。后来,我到南开大学师从罗宗强先生读博士,而傅先生对罗先生一片深情,我也有幸得到傅先生的直接指教和帮助提携。1989年6月,有幸请傅先生主持了我的博士论文答辩。那时政治风波尚未平息,傅先生和另外两位先生乘车穿过还是戒严状态的城区,冒险到天津。那情景,十多年后依然记忆犹新。后来我成了博士生导师,也有幸请傅先生主持了我的博士生的论文答辩。每次请傅先生,他都交代,只住普通房间即可,且往返京津车票由他自己负担。

  当然,感受最深的是傅先生对我做《文镜秘府论》整理研究所倾注的极大心血。《文镜秘府论》是研究六朝到唐代诗文作法的一部重要著作,以往的资料和研究成果主要在日本。1995年,我赴日本做相关的资料调查和研究,起初发现不少问题,具体怎么做并不很清楚。远在异国的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傅先生。于是给傅先生写信,说了我的想法。很快,傅先生回信说,“考虑再三”,希望我从自己的研究角度作,充分吸收现有成果;且回国时把要用的材料带回来,再作商量。于是,按照傅先生的意见,我展开全面研究和考证,进一步发现有很多材料需要在日本解决,同时,写了相关文章送呈傅先生。傅先生又很快来信说,时间很紧,在日本的几个月要集中搜集资料,把中国不易看到的尽可能先掌握,至于做考证或理论研究则不妨回学校后再细心考虑,且“有些具体问题你回来后我们可再商议,我一定尽我所知抽出时间与你共同商讨”。傅先生的信,对我那次在日本最后几个月的工作方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1996年9月,我从日本回国。一年半的时间,收获是巨大的。重要的古抄本都看到了,所需的资料基本都带回来了。我即向傅先生写信汇报。傅先生很快复信说:“你在治学上满载而归,这是最令人羡慕的。”然后告我来京。他是那样的高兴,就像是自己的项目有了大的进展。

  应傅先生之约,不久,我到中华书局谈了一次。傅先生说,一定要整理出一本高水平的书,要写成一个总结性、长编性的东西,让日本人以后研究《文镜秘府论》,也要到中国来看这本书。他建议我做一个整理稿,一个研究稿。提纲挈领几句话,事实上规划了整个整理和研究的蓝图,同时也提出了很高的标尺和要求。我后来就是按此规划做的。接着,在傅先生的帮助下,这部书顺利地被列入了中华书局的出版计划,同时被列入了国家古籍整理“十五”规划重点图书,并得到了国家古籍小组的出版资助。

  1999年9月,傅先生忙于办理赴台讲学手续,仍给我来信,细致地谈到了他去台湾时我可以和谁联系,资料的选择和处理等问题。“资料在搜集时尽可能齐备,但写入时宜有所选择,要使人觉得著者是有眼光的。”

  当《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基本成书,进入编校环节,傅先生也是琢磨再三。就书前是否要有序,傅先生考虑再三,最终决定不写序。2002年9月28日,傅先生来信说:“鄙意此次关于《文镜秘府论》之研究著作,更应保持超然独立,坚持品格。无他人之序,更显示气节。”书前有名家的序,是一种提携,一种评价。但书前没有序,书的评价完全交由学术界,让整个学术界做出评价,让时间来进行检验,可能更为客观。此外,蒙傅先生慨然惠允为此书题签,其墨宝清峻刚劲有骨力,正体现了他所说的独立品格和气节。

  书未出版,傅先生又关心书的宣传。2003年12月,傅先生来信说:“《文镜秘府论》一书,不知明年上半年是否可以出版,我当去问一下。此书规模大,一般人不会很注意,我建议,以此书的前言、后记为基础,写一文作自我介绍,约三四千字,写就后寄我,当向《古籍简报》介绍。”在傅先生关心下,《古籍简报》较早介绍了《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

  2006年4月,四卷本《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终于顺利出版。我去中华书局看望傅先生,他眉宇间流露出抑制不住的喜悦。可以说,这部书的酝酿诞生,和傅先生始终联系在一起。傅先生的信,一份一份我都珍存着。

  “润物细无声”。在学界,很多学人得到过傅先生的提携帮助,有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如果都写下来,可以编成一部厚厚的书。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