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齐康院士:艺术能打开科学思维之门
//www.workercn.cn2015-10-12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人物素描:院士齐康,年过八旬,满头银丝,童心未泯

  老人爱美,打开电脑,满眼皆是刘晓庆的剧照;老人至今爱吃巧克力,这也成为来访者最好的礼物。熟识者每每为他撕开包装。他每个口袋放几颗,只怕老太太发现一次性收缴。老人喜画面,遇来访,必为每个人拍照、画像,喜欢者上书两字——“好人”

  在齐康眼中,建筑是有生命的存在,融合着建筑师对生命的感悟、生活的理解。

  作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国内诸多著名建筑的设计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齐康在科学与艺术中寻找共鸣,他主持设计的建筑多是融科学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巧夺天工之作。

  从小接受艺术熏陶的齐康,坦言“科学家应当懂艺术”。中学时,弹钢琴、读小说、学画画的经历,对于他后期的创作影响深远。

  面对应试教育的重重藩篱,他直言:“现在的教育把人教‘死了’,思维僵化了。我们要培养懂得‘传承、转化、创新’的全面人才。”

  步入耄耋之年,齐康最怕自己也僵化,依旧保持着看书、画画、独立思考的习惯。

  中学时期是他养成良好习惯的开端,也是开启他建筑设计之路的启蒙岁月。

  勤奋的中学时代夯实基础

  1931年10月28日,齐康出生在南京。家中兄弟姐妹6人,齐康是老小,刚出生,母亲就去乡下养病了,6岁以前,他甚至与母亲很少见面。

  在齐康的记忆中,他在家中是“多余的那一个”。孩童时期,齐康很少感受到温暖,性格敏感、孤僻。

  1937年,日军入侵南京。6岁的齐康跟着家人逃到老家浙江天台避难,在天台县城开始了小学生活。

  五年级以后,齐康从天台回到南京市。因为身体不好,齐康辍学在家中自学了两年。父亲教他古文,父亲的朋友指点他绘画,一位音乐老师教他钢琴。

  齐康回忆,这一段时间自己非常用功,在家里自学画画、弹琴、读《古文观止》,看了大量的书,“回首少年时期,书是我最宝贵的财富,我开始不再感到孤独。”

  研究土木工程的父亲见齐康钟爱绘画,就教他用比例尺。齐康立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把家里的每个房间、楼上楼下都测了个遍。很快,他看懂了父亲画的图,也知道了建筑图中的平面。对于建筑最初的热爱,由此生发。

  在家自学的两年时间,让齐康学会了自主学习,也极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少年时的孤独,让齐康有了更多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比同龄人多了几分成熟与自觉。

  初二下学期,齐康考入同仁中学,半年后,同仁中学改名为金陵中学。培养出多名院士的金陵中学,学养深厚,当地流传着“要用功,进金中”的民谣。

  齐康在金陵中学度过中学阶段,在这里的几年“啃书”时光,为他今后的发展,夯实基础。

  初中英文老师要求他们一年背12篇文章,高中二年级时背诵《鲁宾逊漂流记》的某个章节,要求标点符号都不能错。齐康十分用功,每天站在学校的大树底下、三楼走廊背书。上课时,英文老师魏老师即兴出作文题,下课铃一响,他们就能交出一篇完整的英文作文了。

  多年后,齐康在出访和接待外国专家时,从不用翻译,总是直接与外国专家对话。面对采访,已过耄耋之年的齐康还能流利背诵英国文豪塞缪尔·约翰逊的诗歌。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