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张军:和时间赛跑 我挺焦虑的(图)
//www.workercn.cn2015-07-10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算是不小的奇迹了

  解放周末:有媒体报道说,张军首部原创昆曲《春江花月夜》首演3场近5000张票悉数售罄,这对600岁的昆曲艺术而言,算是不小的奇迹了。这一评论,是否让您心生自豪感?

  张军:对我来说,现场观众热烈的呼应是更重要的。当然,一出昆曲的首演,能够吸引这么多观众,上海大剧院连加座票都卖完了,这确实让所有演职人员都很受鼓舞。

  再往深处想,这说明的可能不仅仅是一出戏的演出本身了。不可否认,曾经我们鲜有人看,昆曲的老年观众占绝对数,而现在昆曲剧场里年轻观众占到百分之六七十,而且呼应度非常高。这变化,首先缘于这些年来我们国家、民族对传统文化复兴的渴望以及经济条件的改善。

  而从一名昆曲人的角度来讲,我和我的伙伴们推广昆曲艺术、扎根观众当中,至今已17年了。首演结束后,我跟我的同伴们讲,《春江花月夜》的受欢迎,是对我们十多年如一日做一件事情的一个见证和一种鼓舞。它说明这条路是对的,未来我们还得这样走下去。

  解放周末:17年前,您和同伴刚开始“昆曲走近青年”推广时,一家一家去叩各大高校的门,曾得到过这样一种善意却刺耳的答复:你们的演出费我们给,人就别来了,真的没人要看。

  张军:1994年,我们踌躇满志毕业,觉得自己学成了可以为观众表演的时候,却发现台上的人比台下的人还多。面对那样的境况,我们就一个简单的诉求,有一口饭吃、有观众愿意看,就可以了。所以,刚开始去各大高校推广的时候,我向校方提的要求都只有一个——给我们一份盒饭就行了。

  解放周末:这个由“一份盒饭”开始的坚持,简单却深远。

  张军:当时我们想得很简单,就是想在昆曲和年轻人当中架起一个桥梁。我总是告诉自己,每一位年轻观众到剧场看昆曲,是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在这个很可能是唯一一次的机会中,靠什么吸引住他们?你唯一能做的,无非是燃烧自己。

  后来,当我们回头看的时候才知道,17年前我们开始得这么简单。而越是简单的事情,它越是会有回报。

  解放周末:当《春江花月夜》的大幕第一次开启之际,您对“回报”有预期吗?

  张军:演出开始前一周,我就知道会有一个什么样的观众量,因为我是制作人,基本上这出戏整个营销策略的制订和落实都是我负责的。之前,我们到高校、画廊、戏迷俱乐部等地方做了20多场沙龙式推介,每一次我们都全力以赴,每一次我们都把沙龙做成了演出,为的就是搅起大家看昆曲的兴趣。

  但还是有我没有预想到的。演出到最后,当我们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36句诗全部唱完的时候,当漫天的桃花花瓣无声落下的时候,观众给了我们那么热烈、那么会心的呼应。

  解放周末:曾有学者担忧说,现在大家追捧昆曲,往往只是为了它美丽的外表,却没有看到它深厚的内涵。您认为,《春江花月夜》 让现场观众那么热烈、那么会心呼应的是什么?

  张军:就像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为什么走进剧场的人都要为了同一种原因呢?在一出戏中,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各自的喜欢各自的心动,这多有意思呀。

  但是,在推广昆曲的过程当中让我感触很深的是,说到底那些昆曲观众与爱好者他们都是被传统文化感动了。他们被昆曲的文学、被昆曲的历史、被昆曲的声音、被昆曲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集大成的韵味所感动。

  一寸一寸光阴的打磨

  解放周末:《春江花月夜》首度亮相的那个夜晚,对昆曲小生张军意味着什么?

  张军:意味着不一样。坦率地讲,从做这件事情开始,我就希望有很多不一样。第一个不一样,这是原创作品。第二个不一样,是我们进了上海大剧院,在这样一个大体量的现代剧场来表演传统戏曲。

  解放周末:是不是可以这么猜测说,您对这出戏是抱有雄心的?

  张军:如果说有雄心的话,还要再加一点,我在戏曲舞台上将近30年了,我想要在舞台上演一个属于我的原创的角色,张若虚是真正意义上我的第一个原创角色。

  归根结底我是个小生演员,舞台最终检验的,是有没有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有温度的角色。这个过程好苦啊,那段时间我天天连着唱,唱到最后一场的时候已经唱不动了。因为,我从5月18号开始进大剧院排练,每天眼睛睁开一直唱到睡觉,不停地唱,唱了42天。

  解放周末:从柳梦梅到张若虚,您用了几年的时间。人们注意到,时间对张军的作品常常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比如,园林版《牡丹亭》连演了5年,原创剧《春江花月夜》筹备了3年。

  张军:现代社会流行的是快餐,而且越来越快,但昆曲恰恰是不能快的。

  昆曲长久以来因为观众少,演出机会少。有时,一出戏排了一个月就演一场,所以你永远都不知道一出戏演10场、50场、100场之后,又会是什么样子。

  当我们坚持演《牡丹亭》演到第3年的时候,发现很有意思啊。我们每次演的时候会对某一个小细节不知足,下一次演出的时候就会做出修整,就这样不断累积微小的调整,渐渐感受这出戏不同的样子。今年春夏演季的第一场,一位戏迷在我们的微信公号上,晒出了她连着3年来看每年首演的票和节目册,并说,你们越演越好了。所以,时间是最值得信任的方式。

  解放周末:即便是细微的变化,观众也很敏感。

  张军:很敏感。5年演《牡丹亭》让我感受到,一出好戏,真的是要磨出来的。我们回头去看,老祖宗传下来的《牡丹亭》为什么好?是因为几代艺人、多少生命凝聚在上面了。所以,我越来越觉得昆曲是一个需要时间浸润的艺术,而且你在台上是不是躁动是逃不过观众眼睛的。我想,何不让我们都慢下来,为昆曲慢下来一点?

  解放周末:磨戏的过程,说到底是磨人的过程。

  张军:是的,没有捷径可以走。演员扮演一个角色,需要在心里塞很多东西。在舞台上表演时,如果演员的心里是空的,那就假了。所以,在这个躁动的时代,如果昆曲让我慢了下来,让我看到一寸一寸光阴磨出角色的模样的话,这是一种珍贵。

  解放周末:一寸一寸光阴的打磨,并非人人经受得住的。

  张军:我的力量来自于对自己的不满足吧。在昆曲的舞台上,一个指法、一个身段、一个停顿、一个眼神,都是要靠大量的时间“长”出来的。我深知这一点,所以每天都在追问自己,我所做的,有没有让自己满意?有没有让我的镜子满意?有没有让导演满意?

  排练《春江花月夜》的过程中,我和李小平导演每天都要切磋。离正式演出不到一个星期的时候,他对我说,你的表演让人感觉肾上腺素高了,太使劲了。随之而来,内敛的东西就少。

  我接收到这个讯号后就必须及时调整、找到对的感觉、努力去改。说实话,那个时候我已疲惫之至,但是,我很清楚艺术的痛苦和快乐也就在于不断地跟自己较劲,甚至有时候是把自己砸碎重新再来一遍。

  再一次排练的时候,李导演很高兴地说,我看到了你的努力。不要害怕观众感受不到你的表演,不要刻意表达给观众看,只要你真正进入角色,很多东西自然会“长”出来。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