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画家董重:手提风景在路上
//www.workercn.cn2015-06-12来源: 贵州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一篇评论引发的艺术转折

  1994年从北京回来,董重进入贵阳市青少年宫教授儿童美术。除了日常的美术教学,董重在位于城北相宝山和狮子山之间的一栋旧楼画室里潜心创作。

  这间小房子是单位分配给董重的,没有房租和水电负担,并且冬暖夏凉,让他十分喜欢。那个时候,如果没有特别的事情,董重会在下午一点半准时到达画室,烧水泡茶,选好一张唱片,先睡上半小时,然后连续工作4个小时。另外,和董重一样年轻的蒲菱、李革、管郁达也经常造访,他们就像个创作小组,总是在讨论着艺术的事情。

  年轻的管郁达那时在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教美术史,因为关系很好,董重请他为自己的画册写篇文章。“当时文联有个画册叫《对山集》,其中有我的一册,管郁达写的那篇《深度的销蚀——董重绘画的进入方式》被放在了我那一册的最前面。”董重说。但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篇文章被很有声望的艺术评论家王林看到了。

  “王林出生于西南,人很好,写信来找到管郁达后,便推荐他进了批评圈,这才有了后来我们的这些事情。”重提旧事,董重固执地认为他们这群人在90年代后所有的事情,都基于这篇文章。1997年,王林策划了“都市人格1997”艺术组合展,在贵阳设了展区并题为“都市人格1997——重返乌托邦”,由管郁达主持,董重、李革、蒲菱都参加了这个展览。

  而这次展览,也让创作小组的成员们各自找到了人生方向。“管郁达开始在外面到处跑、李革专注于大学里的事情,蒲菱开始去经商,我呢继续画画,同时都把结婚生子这些人生大事向前推进。直到有一天,管郁达从外面回到贵阳,看了我的画说——你应该去昆明搞个展览。”那时的董重只顾埋头画画,对于外面的世界还一无所知。

  董重说,读艺术史的时候,觉得大师们的生活都很传奇,切身体会却也平凡。好像自己就没有什么特别的经历,按部就班地,顺着来也就过了。

  “年轻的生活总是不稳定,但在贵阳到处玩,结实了很多朋友。2000年以后,很重要的转变是当代艺术市场开始有了起色,艺术展跟着也多了起来。2003年,我受管郁达之邀去昆明创库做了一次展览,就明白了。”

1 2 3 4 5 6 共6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