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画家董重:手提风景在路上
//www.workercn.cn2015-06-12来源: 贵州日报
分享到:更多

  家庭社会“中间地带”学画

  在作家戴冰的文字里,小时候的董重细竹似的立在文联的后山上,样子颇为幽默。董重说,年轻的时候,他把父辈们视为对手,这是对于艺术本能的反抗。现在回过头再看,感觉又不一样了,不过在艺术上还是要和父亲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我小时候,受父亲的影响太大了。”

  董重的父亲董克俊,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贵州美术现象”的主要画家,也是那一时期中国版画的代表性人物。成长在这样一位父亲身边,董重十几岁的生活里很快站满了艺术家,蒲国昌、田世信、陈启基、章治华、尹光中、曹琼德等,都是那时的家中常客。

  “最近为准备公众号写文章,对于小时候最强烈的记忆就是身体不好,经常休学。但学画的记忆已经很淡薄了,只记得画过火车,十几岁的时候刻过一些版画,还参加了学校里的美术小组。另外,印象深刻的是,小时候住在一个大杂院里,十几二十平方米的房子,家里一直有很多人。”董重回忆道。

  长大后回过神来,董重忽然觉得除了画画,似乎也干不了别的。他说:“这一方面,是家里的安排,我和表哥(蒲菱)好像非要学艺术不可,另一方面因为身体虚弱,功课也不太好,考不上大学。”

  因为不是科班出身,董重并没有系统地学习美术,像素描、风景这样的基础,没画多少便早早的进入创作,脑子里充满了奇奇怪怪的东西。1992年,23岁的董重与贵州的其他几位年轻艺术家在上海市美术馆举办了“四人画展”,那一年,他刚刚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研修班结业,同年底又在中央美院的画廊做了首次个人画展。

  和许多人许多事一样,“第一次”总叫人难忘。在上海的“四人画展”上,董重的作品被收藏了两件,并得到了1200元的收藏费。这成为了他艺术生涯中的重要回忆,而正如艺术评论家管郁达在梳理“董重艺术创作谱系”中所写的那样:和那些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出生,在美术学院接受了正规、完备艺术教育的艺术家有所不同,董重的艺术启蒙和艺术教育,基本上是在家庭和社会之间的“中间地带”完成的。

1 2 3 4 5 6 共6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