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罗国杰:他用一生“正人心”
//www.workercn.cn2015-03-18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与博览群书同样为弟子们所仰慕的,是他写论文的速度。年轻时,他几乎可以达到每3天一篇论文的速度,但却从来不急着发表。总要把论文放在教研室搁几天,待征求同事和学生们的意见,反复修改过后才肯投稿。焦国成还记得,罗老曾在1986年组织并写作一本名为《中国伦理思想史》的书,因为对部分内容不满意,这份书稿改了22年,直到2008年才首次出版。

  3月13日,是罗国杰追思会举行的日子。这一天虽然天气有些冷,却阳光和煦,没有雾霾和阴雨,正如这场追思会的气氛——哀而不伤。

  天南海北的弟子们因为老师而重聚,望着遗像中罗老清瘦而温和的脸,弟子们忍不住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换着彼此对恩师的回忆。

  有人记得老师对自己父亲般的关怀。学生生病时,罗国杰和老伴儿亲自熬鸡汤、煮粥,送到学生手里。看到学生骑着破旧的自行车,罗老还曾硬塞给对方500块钱,买新车用。

  “我爱我的学生。”罗国杰不止一次地对弟子们说,病榻上,他仍能准确地叫出每一个前来看望他的学生的名字。

  他对底子略薄的学生更为用心,却小心翼翼地不着痕迹。严春红入罗门之前没有伦理学的基础,罗老便让她参与《中国革命道德》(简编本)的再版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的索引制作与校订,用多做事情的方式积累经验。时至今日,她仍然感激老师用这样的方式帮她在学术上树立自信。

  罗老的1997届博士、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肖群忠至今仍留存着33年前罗老写给自己的第一封信。泛黄的稿纸上,罗国杰用毛笔写下荀子《劝学》里的语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鼓励肖群忠对待学问持之以恒。

  那时的肖群忠还是“西北偏僻地方的一名师范学院大三学生”,读过罗老的书,对伦理学感兴趣,因而鼓起勇气给罗老写了封信,却并未指望着收到回复。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