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得道的儒者”罗国杰:他用一生“正人心”(组图)
//www.workercn.cn2015-03-18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他用一生“正人心”

罗国杰

  尽管他的名字被无数次地印成铅字,出现在书的封面上,分发到一届又一届的大学生手中,可罗国杰的名字对大多数人而言,始终是陌生的。

  多年来,这位中国伦理学奠基人长期保持着低调的风格,直到3月9日去世。在遗体告别仪式上,前来告别的人有四五百之多,长长的队伍令人咋舌,甚至习近平、张德江、刘云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送来了花圈。

  这位享年88岁的老者,到底是谁?

  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里,罗国杰被年轻的学生们称为“镇院之宝”。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开创者,撰写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伦理学》和《伦理学新编》等著作。在他的领导和组织下,中国人民大学建立了本、硕、博三级伦理学培养体系,由此成为全国高校伦理学的研究中心。他带出来的学生称自己为“罗门弟子”。

  “罗老是一位得道的儒者”。罗国杰的博士、现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葛晨虹说,“他惜字如金,讲起话来娓娓道来,却给人一种大千万象尽掌握在心的感觉”。

  课堂上,罗国杰把儒者概括为具有广博的学识、儒雅的风范气度和胸怀天下的情怀。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焦国成眼里,老师罗国杰这三种品质都具备。

  罗国杰讲课无需看讲义。在他的课堂上,不论是中国古代哲学,还是西方哲学思想史的很多内容,他都能大段大段地背诵出来。讲述《春秋左传》里面的伦理思想时,他用“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一口气串起鲁国的12位君主,令焦国成至今难忘。

  在外人看来,伦理学有点儿太过学术,不大接地气儿。他的学生、华夏出版社原副总编辑林建初刚考上研究生时也曾问道:伦理学专业对国家到底有什么用?

  罗国杰回了3个字:“正人心”。

  “人的心正了,什么事都有秩序,人的心坏了,就总想着钻空子,法律管不胜管。”他引用西汉儒家的代表人物贾谊的话: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理者,禁于将然之前。意思是,法律是等别人犯了罪之后,再来惩戒;而道德却在人犯罪之前,就制止了恶行。

  如何使得伦理学不空洞?

  罗国杰坚持:学伦理、学道德需要实践,“自己讲出来的必须要做到,做不到就是骗人”。

  为了做到“不骗人”,这位老者近乎于执拗。学生过节送他一袋苹果以表尊师之意,他都会断然拒绝。

  后来,不忍看到学生难堪,老师在方式上做出了调整:以物换物。学生送他一袋苹果,他就送学生两盒饼干,或两管崭新的钢笔。

  事情到了自己和家人身上却变得没有缓和的余地。1956年作为调干生来人民大学读书之前,他已是处级干部,当时的工资每月有100元。到了人大,他主动写信给自己在上海的原工作单位,要求把工资降到40元,理由是:没有在原岗位作出很大贡献。

  在人民大学担任副校长主管人事工作时,他让妻子提前退了休,还禁止学校录用找工作中的儿子和儿媳。学校给他配了车,跟老伴儿一起出门时,罗国杰坐学校的车,老伴儿只能坐公共汽车。

  罗国杰夫妇的感情十分深厚,在他后期病重意识不清时,口中时常呼唤老伴儿张静娴的名字。

  老人家里,除了必要的家具,家里再无一点装修,墙上除了一幅字外,无任何饰品。床上的被褥,身上的中山装,几十年来都是那一套。早期住在人大林园家属楼的时候,家中的木制旧沙发油漆已经脱落,用手摇晃近乎散架。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