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得道的儒者”罗国杰:他用一生“正人心”(组图)
//www.workercn.cn2015-03-18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有人记得老师对自己父亲般的关怀。学生生病时,罗国杰和老伴儿亲自熬鸡汤、煮粥,送到学生手里。看到学生骑着破旧的自行车,罗老还曾硬塞给对方500块钱,买新车用。

  “我爱我的学生。”罗国杰不止一次地对弟子们说,病榻上,他仍能准确地叫出每一个前来看望他的学生的名字。

  他对底子略薄的学生更为用心,却小心翼翼地不着痕迹。严春红入罗门之前没有伦理学的基础,罗老便让她参与《中国革命道德》(简编本)的再版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的索引制作与校订,用多做事情的方式积累经验。时至今日,她仍然感激老师用这样的方式帮她在学术上树立自信。

  罗老的1997届博士、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肖群忠至今仍留存着33年前罗老写给自己的第一封信。泛黄的稿纸上,罗国杰用毛笔写下荀子《劝学》里的语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鼓励肖群忠对待学问持之以恒。

  那时的肖群忠还是“西北偏僻地方的一名师范学院大三学生”,读过罗老的书,对伦理学感兴趣,因而鼓起勇气给罗老写了封信,却并未指望着收到回复。

  时隔不久,他不仅收到了老先生的回信,还收到了老先生寄来的书——黄皮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上下卷,“这套书后来成为了教材,但当时尚未出版,只在学界内部流通,实属珍贵”。

  “字如其人,罗老的字同他本人一样的温润。”肖群忠说。

  但焦国成在整理老师遗物的时候,却第一次发现老师温润以外的品质。他看到了罗国杰在解放后与昔日同济地下党战友们的合影,照片背后,是老师熟悉的字迹,写着照片里每一个人的名字。这张照片让他触摸到老师的峥嵘岁月,他开始觉得,老师的字迹里透露着某些坚硬的东西。

  事实上,这些坚硬的品格一直都在。2013年年初,86岁的老人因颅内出血动了开颅手术,切去了巴掌大的一块颅骨,身上一直插着胃管。

  住院的时候,他坚持要住在普通病房。学生们想请医院为老师换一个单人间,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急得直摆手:我不要换好病房!

  病情稍有好转,他又对着家里那台老台式电脑整理书稿。他使用五笔输入法,字根烂熟于心,打字飞快,“为了节省时间”他说。

  他的腿脚早在几年前就已经不灵便,他只好用大脑和手指与时间赛跑。2012年年底发病的前一天,他还对着电脑工作到晚上8点,那一年里,他整理出版了3本书,在期刊上发表了4篇文章。

  时间却对他愈发吝啬。病重时,他时常陷入昏迷。清醒的间隙,罗国杰还记挂地问身边的学生:论文开题了吗?

  学生说:老师,您先保重身体,等您病好了,我把论文读给您听。老人频频点头,口中不断重复:好,好,我会坚持,我会坚持。

  “要坚持”,是他一生中对学生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另一句则是:按照自己的思考去做,错了也没关系,只要我们真正追求真理。(张莹)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