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韦力与拓晓堂:古书拍卖二十年摭谈(图)
//www.workercn.cn2014-12-23来源: 中工网——《河南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图为《古书之媒——感知拍卖二十年摭谈》书封。

  一个是著名的藏书家,一个是古籍善本的拍届大咖,一个欲探卖家之秘,一个与买家周旋。韦力、拓晓堂的对话,形成了这部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最新推出的《古书之媒——感知拍卖二十年摭谈》。

  韦力,著名藏书家,收藏有7万余册古籍善本,被认为是中国民间收藏古籍善本最多的人,故宫博物院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嘉德等数家拍卖公司学术顾问。拓晓堂,原供职于国家图书馆,1994年加入中国嘉德拍卖有限公司,并组织了中国古籍善本第一场专场拍卖会,开创中国古籍进入拍卖市场先河,并确立了古籍善本每年春秋大拍的惯例。

  据韦力介绍,古书进入拍场,在西方已有200多年历史,舶来中国就20年时间。但古籍拍卖有一些明显弊端,一是让爱书人失去了捡漏的乐趣,因为拍卖场是“大力者得之”的公开场合,在拍场上捡漏的可能性极其微小,再加上爱书人越来越多,而好的善本越来越少,这种“狼多肉少”的局面,使一场拍卖会中少有的亮点早被慧眼识英的方家盯得紧紧的,想捡漏难上加难。其二是让爱书人失去了意外所得的乐趣。虽然如此,古籍拍场像块巨大的吸金石,把流散于民间的善本珍籍汇聚到拍卖行,呈现在公私藏家面前,任由爱书人挑肥拣瘦、左右采之。

  1949年后,中国实行公有制,私藏古书大多汇入公共图书馆。近些年,海外回流的整份善本,仍以国家优先购买方式归入公馆。古籍拍卖会的举办,也为古书回流作出了贡献。但因管理体制,公共图书馆所藏善本并不能轻易看到。然而古籍版本鉴定重在经眼,看得越多越广,认识越深。有了古籍拍卖会,情形大为改观。因为拍卖会预展有两到三天公开展期,任何人都可随意翻看拍品,也成了爱书人亲触古书的最好机会。

  1994年11月8日,中国嘉德拍卖公司举办了中国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古籍善本拍卖专场,由此开启中国古书流通的新时代,它使得原以古籍书店和私人买卖为主体的古书流通方式彻底改观,并使得这两种传统的书籍交易方式迅速式微。此后20年间,国内预计有50多家拍卖公司举办过古书专场拍卖会。

  韦力谈到成书的背景时说:“自嘉德公司开办古籍专场至今,拓晓堂先生始终是嘉德公司古籍拍卖部门的掌门人。今年恰逢嘉德公司举办艺术品拍卖会20周年,也是中国古籍拍卖史20周年,我觉得有必要出一本书来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便找到拓晓堂先生商议几次,最终定下来写作的方式是对谈。”至于形式,也就是“我提起话题,引诱他说出那些以往的秘密……买家与卖家自古至今就是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的冤家,我作为买家,很有窥私癖地想知道卖家极力掩饰的故事……20年来的交往,一个买方,一个卖方,其中的恩恩怨怨,岂是用几次访谈就能说得清的,几经思量,我提问题的着眼点尽量保持着克制性的公正,尽量向拓先生问一些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据悉,《古书之媒——感知拍卖二十年摭谈》分7部分,详细解读了近20年来我国古籍拍卖的奇书、奇人、奇事。并隐含古籍鉴别、版本选择、价值判断等专业知识,介绍了这20年来我国市场上出现的一些重要古籍的收藏价值和流传情况及一些大藏家藏书历程,从中可见他们的人生趣味及其对传承文化的拳拳之心,并从古籍拍卖的征集、图录、封面、估价、佣金、保证金等方面展示了古籍拍卖的市场运作情况及它对保护、传承我国古籍的重要意义,对认识我国古籍善本的流传及保存状况大有裨益。(记者 奚同发)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