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吉林“深山愚公”赵希海走了
//www.workercn.cn2017-03-24来源: 中工网——《湖南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吉林“深山愚公”赵希海走了

  那位前半生伐木、后半生植树“还债”的“倔”老头儿走了……

  3月12日是植树节,但和大木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赵希海老人却没能等到他最为珍视的节日。3月10日,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赵希海因病去世,享年78岁。赵希海生前累积植树18万株,成活14万株,无偿培育捐献给国家100万株树苗。

  1 内心的转变: 从砍树到栽树

  提起赵希海,在吉林乃至全国林业行业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这位被人们誉为“务林楷模”的老人毕生与大树为伴。

  1958年,赵希海到吉林湾沟林业局从事一线采伐工作。在那个年代,赵希海是新中国建设的功臣,经他手伐倒的木材被运往各地支援国家建设。因为伐树数量多质量好,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从1958年参加工作到1989年退休,30年间只从事过两种工作:一种是在矿山做爆破手,炸山开矿;一个是在林业局做伐木工,采伐林木。而这两种工作恰恰是生态环境的致命杀手。

  赵希海没有读过书,一辈子就在大山里面转转,不会说什么大道理,只是对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和漫山遍野的绿色充满了情感,那些爆炸声过后给大山带来的累累伤痕和在他手中轰然倒地的棵棵大树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一个夏天,突如其来的一场洪水刺痛了他的内心。“这样继续伐木,这大山就变成荒山了,子孙们还能看见绿色吗?”这个平日里干起活来从不会打怵的汉子陷入了痛苦的思考。

  那种担忧和痛惜一直伴随着他,直到1989年退休,他把对大山的愧疚,对生态环境的担忧,对子孙后代的责任化做一种动力。于是,每到生产淡季,赵希海就会独自一人走进大山,在他砍伐过大树的荒山里转悠。渐渐地,一个念头开始在赵希海的脑海里浮现:我能不能把砍树变成栽树呢?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色。

  2 多年的坚守:扎根荒山植绿洲

  赵希海将植树还林的想法告诉了场长,在林场的支持下,给自己制定了造林计划,每天最少栽下1000株。

  每天凌晨三四点钟,老人就悄悄地进山了,背上背筐,扛着镐头,带上老伴准备好的干粮,再揣上几片去痛片和胃药就出发,晚上直到看不清树苗才回家,饿了吃口带来的干粮,渴了就喝口山泉水。刨坑、栽苗、扶正、踩土……简单的动作,他执拗地坚持着。他悄悄地栽了四年树,全林场几乎没有人知道。

  1989年,赵希海退休了。当时,他宣布了一个重大计划:要在70岁前,为国家义务植树10万株。面对家人不解的目光,赵希海说:“我觉得人活着总要有点价值。过去我伐树,只砍不栽,山都秃了,咱子孙后代还有啥出路?”

  东北的四月中下旬,乍暖还寒,雨水和汗水混在一起,冷风一吹不时的颤栗。回到家时,摸爬滚打了一天的他像泥猴一样,衣服上的水一拧就哗哗地淌。老伴心疼他,劝他下雨的时候休息休息,避一避。可他却说:“季节不等人,每天栽1000棵是个死任务,就是下刀子也得干。”

  林场每年都有春季造林任务,赵希海也有。他选准植树的主战场都是荒山荒地或是人们毁林开垦的小片地、林中空地,块块都是“硬骨头”,所以每年植树他都要经历几番“争夺战”。

  有一年春天,一个村民要在一块过林空地上种参,赵希海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抢先栽上了4000棵水曲柳。过了两天,他去一看,树被拔个精光。那村民还骂骂咧咧地说:“地也不是你家的,我想种啥就种啥。”赵希海也不示弱:“地是国家的,我为国家种树,你刨完我还得种。”两人对峙3个多小时,对方才退缩。

  这样的场景,在赵希海栽树的过程里不知往复出现了多少次,而每一次,都以他的坚持而胜利。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