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张秀清:不忘初心的红军勤务兵
//www.workercn.cn2016-09-09来源: 中工网——《四川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秋高气爽,气候宜人的桂月,笔者来到大禹故里绵虒古镇高店村。沿着绿树环绕、鸡犬相闻的通村道路,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进了柏家三合院。一位穿着朴素、和蔼可亲的老人拄着拐杖微笑着站在厨房门口,笔者问:大娘,你们家96岁的老红军呢?老人微笑道:“我就是张秀清”。

  11岁参加红军

  “11岁,我跟随张国焘、徐向前的部队北上,历尽艰辛到达毛尔盖,过草地、爬雪山,一路上很苦!在硝烟弥漫的年代,父亲是陕北红军,母亲也是红军,我是少先队员,从小就有‘跟党走’的信念,入党参加红军,当了一名勤务兵。”客厅里,张秀清婆婆双手扶着拐杖,口齿清晰地告诉笔者。

  翻开记录:张秀清1921年9月出生在巴中,1932年12月参加红军,1935年10月失散在汶川县,当了绵虒镇高店村的农民。她有1个哥哥、1个姐姐、3个弟弟,全家人都是红军。她有2个儿子、5个女子,只有三儿子在汶川农村,其余都在阿坝州外工作。

  “那时,用的钱是盖有打印的银元。逃难途中,没有吃的,吃树皮、吃草根、吃野果。就凭对革命理想和事业的无限忠诚、坚定信念和不怕牺牲,才走到今天。非常苦啊!”婆婆低头沉思,回忆的泪水夺眶而出……这时,笑声破门而入,婆婆的三儿子柏天贵和媳妇王素花回来了。

  家教家风代代传

  三儿媳笑盈盈地端上热茶,然后打开了老式电视机。“妈当红军,没有吃的,饿肚子,失散在羌族农村,不是喂猪,就是砍柴,要养家糊口,以前一天到晚闲不住。我们叫她在都江堰多耍几天,她不肯耍。子女们都已成家立业,家庭人口众多,回来后热闹得很。”媳妇王素花快人快语。“我那天就想回来,在村里好些,他们不要我回来。我才几年没有干活,老了确实闲不住。”婆婆接话,大家笑了起来。

  “妈一生坚信共产主义,选择了革命道路,这一步是走对了。从前,我们一家人的生活是艰苦的。母亲对儿子、儿媳和孙子、孙女们专门提出家教家风:自力更生,艰苦朴素,不偷不抢,挣多少吃多少,思想上不能掉队落伍、工作上不能贪图安逸、生活上不能奢侈攀比。”柏天贵感慨地说。“食堂时候,汶川有个人民食堂,看到剩菜剩饭,妈就去要回家吃。妈说,剩菜剩饭倒了可惜。”王素花边说边给婆婆递上一杯白开水。

  “草地表面荒草泥泞,根本看不出哪一脚下去就是无底的泥潭。一次,我眼睁睁看着前面的战友踩在稀泥里,慢慢就被泥潭吞没了。这样的沼泽地,人陷进泥潭里,越挣扎陷得越深,必须依靠别人救助才能幸存,但伸手去救的人往往会被一起拖了进去。”婆婆告诉笔者,走出草地后,她参加了土地岭战斗。

  艰难的土地岭战斗

  土地岭, 是土门到茂县城必经的一道山岭。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策应中央红军渡江北上,向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挺进。红军在徐向前指挥下,4月下旬发起土门攻坚战,在土地岭上血战20天,突破川军土门封锁线,彻底打开了红四方面军主力向西进入岷江流域的通道。“为了占领茂县,发起土地岭战斗,哥哥在前方打战,我在后方勤务。”婆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记忆力惊人,她回忆起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

  马岭山呈南北走向,山势如马鞍形。为掩护红军主力北上,阻击敌人尾追,1935年8月,红四方面军三十三军九十九师二九七团一个连200余人在马岭山担任阻击任务,展开了一场惨烈的马岭山阻击战,红军顽强战斗,1天内打退敌人3个团的猛烈进攻。“后来,国民党部队、当地民团、地主武装合伙,杀了许多留下来的红军,企图根除革命火种。”婆婆义愤填膺地讲。

  其乐融融的晚年生活

  每逢羌族重大节日,子女们全部回家团聚,婆婆逐个了解其工作、生活、思想情况,要求子女们严格按照“家教家风”约束自己的言行,倡导子女们积极向上地学习、生活、工作。“我们家收入主要是土地种的玉米,不富裕,但一家人其乐融融。”王素花如是说。

  年龄太大了,不能再干农活,婆婆就每天坚持到户外登山、散步和锻炼身体,她一日三餐,只吃稀饭,只喝白开水。婆婆点头告诉笔者:“共产党好,我还在这里活着,每月领取1000多元的生活费。”

  走访即将结束,凝视着婆婆那黑白经纬、笔直向前的满头短发,笔者泪湿眼帘。是啊!在古镇的三合院,她专注地看着电视上的湖南卫视。因为,那左上角的黃色眼圈是她确认节目频道的标志,那眼圈里有漂满湘江的文件,那文件中有抢占岷江的索桥,那索桥上有红军阿哥慢慢走的送别。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