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七旬老人龚素清用铅笔回忆“老成都”
//www.workercn.cn2016-07-08来源: 四川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本报记者 秦勇

  7月6日,家住成都大观里的74岁老人龚素清手握铅笔,一笔一画描绘记忆中的老成都街巷——大同巷,不一会儿,几栋上世纪50年代大同巷的老房子就跃然纸上,“上了年纪,完全凭记忆画画,头疼。”龚素清边说边放下手中的铅笔。

  大同巷只是龚素清正在创作的回忆“老成都”作品之一。她打算凭借记忆,将上世纪50年代成都水井街、双槐树街、金泉街、星桥街、九眼桥都画出来。

  凭记忆还原街景

  在龚素清家中,记者见到了被一些网友誉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的铅笔素描画。这幅作品共分两卷,第一卷长7.8米,第二卷长4.5米,总共12.3米长。这是她去年耗费5个月时间创作的。

  第一卷画,是上世纪40至50年代的望平街至点将台街街景。“这里很熟悉,以前我就住在望平街,很多老地方都记忆犹新。”她指着画中的一个“粪塘子”告诉记者,这一片每天上午卖尿和粪,许多农民买来做肥料;下午则是卖潲水和杂菜,用来喂猪,有的贫困家庭也会买杂菜来吃。

  龚素清笔下的望平街,还有茶铺和糖油果子店,尽管画得比较写实,但她说“完全是靠记忆画出来的,不是完全还原”。

  第二卷画,是上世纪50年代成都东门大桥到九眼桥之间的街景,可以看出当时九眼桥一派繁华景象:锦江两边,茶馆、酒楼林立,各种船只来往于河上,码头工人们搬运货物异常繁忙。

  为画好房子走遍古镇

  为什么铅绘“老成都”?龚素清的答案也简单:从锦江区曲艺团退休后,在家闲着无事,为了消磨时光,2006年开始学素描,就想把记忆中的老成都留在纸上,帮助年轻人了解老成都的历史。

  一开始,龚素清画得很顺手,但是当画到一处过去叫“围防巷”的地方时,却遇到了问题。当时,那个地方附近有一处围墙,高墙内有许多房子,但龚素清却从来没有进去过,为了搞清楚这堵墙内究竟是工厂还是居民院落,龚素清走访了还住在这一片的老住户。

  “我遇到一个婆婆,她跟我说围墙里面是院坝。”龚素清说,后来她又询问了许多人来证实这个说法,她要尽量做到真实,避免画错。

  龚素清最初画不好房屋,“房屋画出来是歪歪斜斜的,总不正,就连九眼桥画出来也是斜的。”这让龚素清有些苦恼。

  有朋友建议她多去古镇看看,“古镇老房子多,可以比照起画。”于是,龚素清还走了成都周边许多的古镇,安仁、洛带、街子……她全都去过,甚至还去了苏州、杭州的古镇“看房子”。

  “现在的古镇和以前很不一样。”龚素清说,记忆中的古镇青砖青瓦,街道边都是普普通通的民居,现在很多古镇把老房子改造成了商店。不过,她还是从这些古镇的建筑中得到启发,“终于能把房子画好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