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医者宋巍:他的器官救了六人
//www.workercn.cn2016-06-22来源: 中工网——《湖南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6月15日19点10分,上海长海医院手术室。因脑干出血昏迷了半个月之后,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科医生宋巍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但宋巍34岁的生命,并没有在这一刻终结。此后不到12小时,他的两个肺脏、一个肝脏、两个肾脏,在与他素不相识的4位患者的身体中“复活”,两个角膜和皮肤组织也随后经过处理移植给其他患者。

  因为宋巍的无偿捐献,4位患者挽回了生命,2位患者重见光明。据上海市红十字会介绍,这是该市第195例器官捐献,同时也是上海市开展器官捐献工作以来,捐献器官和组织最多的一例。

  1 “凡是能够救人的,我们就都捐”

  5月31日,一个普通的星期二,在长海医院进修的宋巍下班后回到宿舍休息。突然,一个趔趄,宋巍倒地不起,瞬间陷入昏迷。同伴第一时间将他送到了急诊室,头颅CT提示为“脑干出血”,病情异常凶险。

  没有自主呼吸、身体无反射、接近脑死亡、心跳勉强维持……专家会诊、争分夺秒抢救、亲人日夜祈祷,宋巍却一直处于深度昏迷。

  6月7日下午,长海医院器官捐献办公室负责人高晓刚接到医疗科电话:“宋巍医生家属要见你。”宋巍父亲有些偏瘫,拄着拐杖,在亲戚搀扶下蹒跚而来。宋巍母亲坐着轮椅,双腿已经有些萎缩。

  “我们想好了,如果真是救不过来的话,就捐献遗体器官,这样还能救其他人。”父亲说,“他能救一个人,就是救了一个家庭。”

  傍晚时分,一个瘦小、单薄的身影出现在医疗科门前走廊上。马文娟,宋巍29岁的妻子,泪流满面。马文娟颤抖着双唇对高晓刚说:“能不能维持到最后一刻?如果真救不过来,就捐吧。凡是能够救人的,我们就都捐。”

  “高医生,他……会不会……痛?”马文娟问。高晓刚的眼泪涌上来:“他脑部的损伤已经……他没有疼痛反射了。”

  2 “我为我的老公感到骄傲”

  6月15日,医院重症监护室。

  宋巍体温突升,高达42摄氏度,血压升高到190左右,转瞬,又迅速掉至60以下,进入休克状态。

  宋巍的生命走到了最后时刻。这天晚上,长海医院为宋巍做了器官获取手术,通过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迅速找到匹配对象,进行器官移植手术。

  得知消息,父亲说:“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儿子。捐出孩子的器官,救助6个生命,也是一种报答!”

  两天后,宋巍追悼会举行。追悼会范围很小,除了宋巍至亲、同事,还有受捐人家属。网上,则有成千上万网友点烛为宋巍送行、祈福。“我没有什么华丽的语言和词汇,去修饰我的爱人生平怎么样。但此刻,我为我的老公感到骄傲。我觉得,他将医生这个称呼诠释得很完美。”追悼会上,马文娟说。

  1984年,宋巍出生于吉林长春一个普通职工家庭。2002年,宋巍考取延边大学的临床系本科。5年时间里,他获得了一等国家奖学金2次,二等国家奖学金2次。毕业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吉林大学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他就职于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科,临床工作之外,还担任科室秘书一职。

  “他很少和我谈他的工作,也从来没听他抱怨过什么。”马文娟回忆。有一次,宋巍加班到晚上10点才回家,匆匆吃了两碗米饭,倒头就睡。半夜2点多,又被电话叫醒,直奔医院。

  甘肃省人民医院同事回忆,平时,宋医生总将自己的名片发给患者,方便病人随时询问;手术前,他会逐条逐句给患者讲解,让患者安心;手术后,他主动跟踪情况,直至患者痊愈。

  今年2月,宋医生作为科室重点培养对象,被送到上海长海医院烧伤科进修。宋巍一直都很勤奋、踏实,工作上“零差评”“零投诉”。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