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北极”有兵初长成(组图)
//www.workercn.cn2016-05-12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你对他好,他就知道对你好”

  除了要对抗寒冷和“威胁”,在漠河雷达站,更可怕的是“孤独”。

  95后孙天宝和王烃旭撇掉“黑白颠倒”的生活,在雷达站里遵守着各种“条条框框”,起身落座间都透着训练有素彬彬有礼。

  雷达站四周荒无人烟,他们平常“一般靠新闻感知外面的世界”。为了让战士们能够扎根“北极”,连队没少下工夫。

  这里的第四代营房被战士们修得像别墅一样精致。欧式洋房的竖柱被粉刷成鹅黄色,方形和拱形的窗户被红灰相间的瓷砖包围,灰色房顶错落有致。

  不过改善基础设施只是一种拴心留人的方式,根本还在于思想。

  每天看完《新闻联播》,连队会以班排为单位组织学习,最近他们的主题是“两学一做”,具体指学习共产党党章党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做合格党员。

  他们在宿舍楼的大厅里摆放着一个巨大的“党员公示栏”,连队党员从支部正、副书记到普通党员逐一排列,在每名党员名字的下方有党员自己立下的当月目标计划,以及官兵们留给每名党员的评价和意见建议。

  王烃旭还没入党,不能参与“两学一做”学习,但他还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找到了认同感。

  “比如那个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20岁出头的王烃旭掰着手指头说,“我觉得这‘四铁’是男人都该具有的。”

  漠河雷达站所在的雷达某旅政委唐湘晖认为,这些兵有“清醒的忠诚”,而非“机械地贯彻”。同时他知道,想让战士们心甘情愿扎根在这里,必须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尤其对90后,“你对他好,他就知道对你好”。

  在这儿,老兵都特别宝贝新兵。

  驻地附近的林子里有一种叫“草爬子”的虫子,会钻进人皮肤里吸血,所以去林子里种草老兵从来不让新兵去。

  “哪怕是普通的登高作业老兵都抢着上,不愿意让我们上。”王烃旭比划着说。

  但耳濡目染,漠河雷达站的“孩子们”很快就“长大了”。

  1990年出生的雷达排长苗伟带过一个1994年出生的兵。“22岁的孩子得知家中老人去世,抱着我哭了一场,然后说,‘你放心吧,排长,我没事儿’,第二天照常值班。”苗伟说,“现在1994年出生的兵能照顾1996年出生的兵。”

  在苗伟眼中,这些孩子的“成熟”和“担当”与身上担负的使命有关。

  “一个男人最起码要能保卫他的家乡和家人”

  到漠河雷达站采访当天,连队里突然铃声大作,官兵们跑步奔向兵器展开“战斗”。

  王烃旭听到警铃比其他人更心惊,因为漠河雷达站身后的土地就是他的家乡黑龙江,“不说别的,一个男人最起码要能保卫他的家乡和家人”。

  但除了热血,雷达站更是一个靠实力说话的地方。

  研究生毕业的范甘霖出生于1988年,现任漠河雷达站副站长。读书期间,他学的专业是军事运筹学,虽然明白“将军要从士兵做起”,但来了以后没想到研究生的学历会“不好使”。

  论军衔,军校研究生毕业的范甘霖初到连队就是正连职排长。“别看你是排长,说话可能还不如班长管用”,范甘霖来到“北极”突然找不着北了,“我发现自己在学校学的东西都用不上了,到这儿一切得从零开始”。

  “刚开始没能力,但最起码得端正态度。”他为自己找了一条出路。最初范甘霖讲评情报“根本讲不到点子上”,他就白天黑夜地背法规,跟老兵请教,“你说得可能还不准,但大家知道你在努力”。慢慢地,他越来越能讲到点子上,“大家开始仔细听你说”。到现在变成不但能讲到点子上,还能想到其他人想不到的,“大家有事都会想问问排长”。

  范甘霖清楚地记得他在雷达站的成长轨迹,如今,初来乍到时的菜鸟长成了雄鹰。

  这些20岁上下的年轻人在老兵的带领下,保持着漠河雷达站自建站以来连续41年情报合格率100%的纪录。

  这意味着,他们替13亿中国人守住了一方天空,在军人的评价体系中,被称为“不辱使命”。而对于生活在和平时期的普通人来说,他们的存在被比作“空气”,平常感觉不到,却保障着每个人的生存。(张茜  郝茂金)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