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伍经纬:那一份执着的守望(图)
//www.workercn.cn2016-01-15来源: 江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伍经纬作曲的高安采茶戏《阳台上的野菊花》剧照。

  从12岁因琴童之名被特招进高安地方剧团,伍经纬执着55年,痴情守望高安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音乐研究》,上下卷,120多万字;《高安采茶戏传统剧目汇编》,一套四本;《跟我学唱高安采茶戏》,乡土教材……这些是伍经纬退休后的心血凝成,旨在更好地保护、传承高安采茶戏。近日,本报记者走近了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曲、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伍经纬。

  9岁琴童痴爱采茶戏

  伍经纬出生在高安市英岗岭,1岁时父亲去世,2岁时母亲改嫁,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上个世纪50年代的英岗岭小镇上,有一个非常活跃的民间剧团,经常演出。伍经纬从小耳濡目染,爱上了采茶戏。小小的他找来一个竹筒,蒙上一块蛇皮,制作了一把胡琴,跟着民间乐师学琴。

  9岁时,他已经是英岗岭小有名气的琴童。当时的高安县(现为高安市)地方剧团发现伍经纬是个拉胡琴的好苗子,很想招他入团,可爷爷担心他太小,不同意,最后还是奶奶坚持让他去剧团。

  1960年,12岁的伍经纬被特招入原高安县地方剧团,正式参加工作。可兴奋劲还没过,“文革”开始,伍经纬被下放到太阳圩镇种田,但他仍然深爱着高安采茶戏。

  晚上他坐在床头练习胡琴,躺在床上看书,研究高安采茶戏音乐。没钱买煤油,他就去山上砍来松枝,挂在床头照明。

  伍经纬只读了小学五年级,缺少音乐基础知识,却又无处可学。当时,他一个月只有21元钱工资、几两肉票,却每次都舍得花钱买两三斤肉送给南昌的老师,向老师借音乐书回来。

  伍经纬说:“我把书借回来,不是看,而是抄,一是可以练字,二是我今天看不懂,但总有一天会看懂。”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1984年,伍经纬调入宜春文艺学校,从事高安采茶戏教学。当时有专家说,高安采茶戏音乐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需要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人去开垦。

  “传承和发展高安采茶戏,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神圣使命。”伍经纬感到重任在肩。1986年,38岁的伍经纬下定决心,去上海音乐学院进修,让自己有能力传承、改造和创新高安采茶戏音乐。

  音乐基础差,学习压力大,伍经纬没日没夜地学,平均每天睡眠不到3小时。

  在看了伍经纬入学时的采茶戏音乐作品后,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何占豪说:“你这是脚踩西瓜皮,走到哪滑到哪,你的采茶戏音乐作品是拼盘,不是你的独家菜。”一语点破,伍经纬豁然开朗。

  为做一道32小节的和声题,伍经纬从下午5点写到次日早上8点,却仍然没能做出来。老师问,你做通了吗?伍经纬答道,做不通,全是陷阱。

  老师笑着说:“做不通就对了,就是要让你做不通。有了这样的经历,你会百折不挠。”这道32小节的和声题,影响了伍经纬的一生。

  在上海音乐学院,多数同学只修6门课程,而伍经纬两年修完了12门。上海进修两年,伍经纬的采茶戏音乐创作有了两大变化:一是准确地为剧中人物服务;二是鉴于高安采茶戏的曲牌基本上是豆腐块,他开始着手进行改造和创新。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