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老陈”扶贫记
//www.workercn.cn2016-01-04来源: 河南日报
分享到:更多

  “您啥时间来?有几袋头潮菇太密了,您过来给俺看看咋回事?”2015年12月27日,天色已经擦黑,袁庄村香菇种植示范户刘明阳拨通“老陈”的电话。

  刘明阳口中的“老陈”是南阳市科技局3年前派驻袁庄村实施精准扶贫的驻村工作队队长陈明道,他今年已经62岁,退休后主动请缨下乡。

  西峡县丹水镇袁庄村位于九道沟、十一道岭之间,全村农民人年均纯收入仅2384元,无村办企业和民营企业,无任何集体经济收入,无村卫生室,无村委办公大院,无公路,无桥……

  2013年1月19日,这一天是农历的腊八节,陈明道一大早没来得及喝上一口腊八粥,便迎着寒风带着两名队员来到了袁庄村老支书家里。看到锅碗瓢勺、床单被褥外加一辆自行车往地上一放,老支书瞪大眼:“看恁这阵势,还真住哩?”老陈呵呵一笑:“我就是要真住,而且要扎根8年,彻底为你们村摘掉‘贫困’帽子。”

  104万元扶贫资金,铺路5.5公里,打井6眼,修桥1座,20万株香根草,马上要盖起来的两层村委大院……3年来,陈明道为袁庄村带来“大变身”。年过六旬的他,炎热的夏季坚守在施工现场,他说:“这是扶贫款,要修成民心路,架成民心桥。”

  他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自行车轮胎被碎石扎破补了又补,发黄的小本子上详细地记录着村、组、户的情况,本子里还夹着几张手绘的地理位置草图。他仅用3个月时间就编制完成近10万字的《袁庄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013—2020年)。

  他研究出了利用香根草“以草代木”栽培香菇,改变传统的木屑栽培方法,有效地解决了“菌林”矛盾。短短3年已发展近30户香菇种植户,产量也由3000袋增加到30万袋,不仅为农民提供了致富的门路,还保护了生态环境。

  “光伏扶贫”是陈明道今年提出的扶贫新点子,已被写入《南阳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将成为南阳市8年精准扶贫重点发展项目。经过长期深入研究,陈明道得出:各家各户有了光伏电站,按“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国家政策,每月除去家庭用电,还可有200多块钱的发电收入。

  袁庄村的乡亲们说,陈明道一心扑在农村,从不说大话、空话,而是扎扎实实办好事、实事,是俺们脱贫致富的引路人。

  □本报记者李铮 本报通讯员李青青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