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杜正云:三代相传的守墓人
//www.workercn.cn2015-10-24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德耀中华】杜正云:三代相传的守墓人

中工网记者 黄榆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盘江镇遵化铺社区兴发村村民杜正云一家,三代相传为一位非亲非故的病故小红军守墓,至今已达78年。10月13日晚,杜正云被评为第五届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

  这座无名小红军墓坐落在兴发村外数百米远的一座石山下,背靠树木苍翠的石崖,墓前开辟了一块方正的平台。杜正云每年2次的描摹,使得墓碑上“红军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红色大字格外醒目。

  10月16日,记者来到杜正云家,这里是三间并排的小平房。杜正云和记者谈话间,记忆被拉回到79年前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

  1936年4月初的一天,一支红军行军经过兴发村。队伍在村子里休息了片刻就要继续行军了。出发前,队伍将一位大约十八九岁、躺在担架上病得不省人事的小战士,托付给了杜家。一位红军军官说:“我们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请乡亲们为小战士治疗一下,好好照顾,如果他病好了,让他来追赶部队。”这名小战士病得很重,说不出话了。部队走后,杜家人便上山采挖退烧的草药熬给小战士喝,但他的病情不见好转,第二天清晨就病故了。

  小红军去世后,杜正云外公陈大考和大伯杜国安等人商量后事处理,一致同意按本地习俗安葬小红军。村民们都说,这么年轻的孩子就出来闹革命,我们要把他当亲人看待。

  在离杜家祖茔不远的石头山下,他们安葬了这名小红军。杜家人一直把他当逝去的亲人对待,每年清明节都要来到小红军墓前扫墓。1959年,杜正云的外公陈大考和他的父亲杜国民先后去世,临终前老人嘱咐杜正云的母亲,一定要照顾好小红军的坟墓。

  “我经常会到小红军墓前去看看,每年清明节和十月初十,我和老伴都要带着孩子专门为小红军扫墓,每年还要为墓碑上的五角星和红字添一次红漆。” 杜正云对记者说,“10多年前的一天大雨过后,墓碑倒塌了,我们出钱买来材料,约上村民进行修复加固。”

  现在的小红军墓前立了一块石碑,是1975年盘江公社革委会修缮小红军墓后树立的。石碑上的铭文如下:“1936年4月3日,即旧历三月十二日,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二军团长征途经兴发村,有一位年约十八九岁的红军战士因患急病,经本村贫农杜国安等人抢救无效,于4月5日上午6时病故。杜国安、杜万聪、付德林、陈大考四人献了木板做成棺木,把遗体收殓安放在村旁崖脚下。1975年春,在征集红军长征革命文物工作中,找到了遗骨,公社革委会决定将此红军战士遗骨重新掩埋,并建立此墓。”

  凡是有学生或外来人员到小红军墓前祭扫、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杜正云都会义务当起讲解员。

  “正云兄弟管得好,若是没有人管,碑倒了、毁了以后没有人记得这段历史。” 同村65岁的村民王云禄说。

  记者问杜正云,没有任何报酬和资助,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一家三代坚守红军墓?

  杜正云告诉记者,“这是一种信念,代代相传的信念,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是很难理解的。”

  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在红军墓边盖一两间小平房,建一个红军革命传统陈列室,更好地守护革命先烈的英灵,让更多的人到这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