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杨泗林:杨家山的老“愚公”
//www.workercn.cn2015-07-01来源: 青海日报
分享到:更多

  初夏,山林。柠条炫耀着黄色的花朵,榆树舒展着嫩绿的枝条,蜜蜂在身旁嗡嗡嘤嘤地飞舞,远处传来布谷鸟高一声低一声的鸣叫,透过树枝间的空隙,对面被绿树包围的村落依稀可见。

  这里是杨家山,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的一个村庄。

  就在十几年前,杨家山还是一座无遮无拦被“晾”在荒山头上的村子。谈及变化,感慨之中村民们总会提到一个人———被称为杨家山“愚公”的老村党支部书记杨泗林。他们说,古有愚公移山,今有杨公绿化荒山。

  杨泗林满头银发,面庞黑红,脸上总是带着微笑,毕竟是年逾八十的人了,他魁梧的身子略有些弯曲,步履也有些蹒跚。

  从记事起,干旱、缺树、少绿的记忆就一直伴随着杨泗林。“小时候,连根当烧火棍的树枝都没处寻。” 他回忆道。

  缘自对水和绿色的向往,父亲在给几个儿子起名时,第二个字都以“水”作偏旁,第三个字都有一个“林”字。有水、有林,这就是杨家山人祖祖辈辈的梦想。愿望具有某种神奇的力量,父亲怎么也想不到,他的愿望会在大儿子杨泗林手中变为现实。

  羊年初夏,一场小雨悄然来到杨家山。

  和每次下雨时一样,杨泗林站在家门口,静静地望着对面的山林。他总盼着下雨,一下雨,他的心整个儿会被喜悦包围———山上大大小小的树又有水“喝”了。

  淅淅沥沥的雨声把思绪带回到几十年前。杨泗林17岁参加工作,因为踏实肯干,25岁时已当上了公社书记。然而在1962年,短短二十几天里,他挚爱的父亲和母亲接连离开了人世。当时,杨泗林在几百公里外的草原上工作,而家中几个弟弟妹妹尚未成年。为了肩负起拉扯弟妹的责任,杨泗林放弃公职回到杨家山,成为一名普通的农民。

  当过国家干部的杨泗林见多识广,村民们有什么事总爱向他讨教。1973年,杨泗林被村民们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从此一干就是9年。

  在干旱少雨的杨家山,找水吃似乎是生活永恒的主题。“杨家山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借一袋洋芋可以不还,借一碗水必须要还。”杨泗林53岁的大女儿杨晓琴说。因为缺水,时常有驮水的牲畜从陡峭的山路上摔下去;因为缺水,山外的姑娘们不愿嫁到杨家山。

  2000年,乐都县第一中学开展拉练活动。听说学生们要在干旱得出了名的杨家山住宿,一位老奶奶嘱咐孙女一定要带上足够的水。出乎意料的是,女学生发现杨家山人喝的是清澈的自来水,这让她对奶奶的人生经验产生了怀疑。

  想到这件趣事,杨泗林老人的脸上就浮现出一丝微笑。带领村民们从4公里外的大山中引来自来水、把电通到村里,那是1978年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做的事。在37年前的青海,把自来水通到干旱的山村里,简直就是闻所未闻的伟大创举,他和村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呢?

  当时,杨泗林患有严重的胃病,一顿只吃得下一茶碗饭,病重时走路都“打摆子”,村外甚至一度流传“老杨殁掉着几年了”的说法。尽管身体很差,在铺设自来水管线时,杨泗林带着村民炸山岩;拉电线杆,牲畜上不去陡坡,杨泗林就和村民们肩扛人拉,用坏了好几辆架子车……

  这一年,在杨泗林和村民们的努力下,清凌凌的自来水引到了杨家山,宛如明珠般的电灯也点亮了山村的夜晚。

  “林荫夹道,绿树满山,让村民们都用上电灯和自来水。”小时候,大女儿杨晓琴经常听父亲讲他的梦想。

  什么是“绿荫夹道”,当时杨晓琴还不懂。她只知道,家里没柴烧,路上有铅笔长的半截树枝自己也要捡回家;她只知道,村里的大妈、婶婶们外出,见到一株蒿草也会做个名“草”有主的标记,返回时必定要挖上。

  杨泗林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曾带领村民种下了集体林,但在上世纪70年代末却被破坏殆尽。缺少燃料,村民们就挖蒿子、刨草根,杨家山的生态日益恶化,泥石流经常不期而至,最多的一次曾卷走过八匹骡马。

  电灯和自来水进了村,杨泗林的梦想已实现了一半,而想让杨家山披满绿色显然要艰难得多。

  “人一辈子总是要做些事情的。为了让杨家山变绿,再难我也要做。”杨泗林说。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