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杨泗林:杨家山的老“愚公”
//www.workercn.cn2015-07-01来源: 青海日报
分享到:更多

  1998年,杨泗林与村委会签订了承包荒山的合同。

  1999年春,64岁的杨泗林扛着铁锨带领村民上山种树。

  杨泗林的一天经常是这样度过的:早饭后,带上老伴准备的馍馍和一罐头瓶茯茶,杨泗林就出门了。中午,即便在离家只有200来米的地方种树,他也不肯回家吃饭,就地喝口茶,吃点干粮,稍事休息又接着干———他要节省时间多种几棵树。

  干山头上种树,最金贵的是水。用架子车拉水浇树,给村道旁的树木专门拉引水管线、打维修井,雨夜里起身挖塄坎给树苗堵水、引水……为了让杨家山的树苗“喝”上水,杨泗林和村民们没少下工夫。

  植树季节,杨泗林必定会天天推着架子车亲自种树,79岁以前一直如此。直到去年因为植树淋了雨得了场大病,这才不再亲自劳动。即便这样,到植树现场查看仍是他每天的必修功课。

  杨泗林对树木呵护备至。儿女们种树伤了手他不闻不问,树苗被蹭破一点皮他会心疼不已。他不让家人往树坑里倒脏水,“父亲说,树跟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应该受到尊重。”杨晓琴告诉我们。

  日复一日全身心地绿化杨家山,杨泗林干出了不少门道。他琢磨出一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干旱山区榆树苗的成活率,连邻村的农民也来学。他发明的一种劳动工具与新疆的“坎土曼”极为相似,挖沟打埂、松土锄草、装撒肥料,用起来很是顺手。 别的老人出门要拄拐杖,而杨泗林出门总是带着他的“坎土曼”。

  不想让年迈的父亲种树受累,经商的二儿子杨元洲先后在西宁和县城买了楼房,接父母去享受城里的生活。但每次住上几天杨泗林就变得少言寡语。“他人在城里,心早就回到了杨家山。那些树已经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杨元洲说。

  因为干旱,杨泗林和村民们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村道旁种的杨树逐渐枯死。心痛之余,杨泗林又带着大家重新种下了耐旱的榆树。没钱买榆树苗,每到春天,杨泗林就会去西宁扫飘落在街道上的榆钱,带回杨家山培育成小榆树苗。在省城当干部的弟弟、儿子两家人一有空也帮杨泗林扫榆钱。一到春天,他们的阳台上总会晾满带着尘土的榆钱。

  寿乐镇武装部部长金利明告诉我,因为干旱缺水,同样树龄的山区树木要比川水地区的小很多。整整一年时间,杨家山的一枚榆钱才能长成两三寸高的小苗。然而,其貌不扬的山里榆树却有着更为顽强的生命力,为了从贫瘠干旱的土地中汲取营养和水分,它们的根扎得很深很深。如今,杨泗林种下的一枚枚榆钱已在杨家山长成绿意盎然的榆树林。

  树木飘落了黄叶又重新吐绿,17个春秋转瞬即逝。

  年年补栽,从未间断,绿色在杨家山渐渐晕染开来。

  据县林业部门勘测,十几年来,杨泗林在杨家山种植青杨、榆树、山杏760多亩。“除了老书记种的树,全村还退耕还林2000多亩,绿化面积达8000多亩!”原村党支部书记杨金有不无骄傲地说。

  在杨泗林的潜移默化之下,爱树护绿在杨家山形成风气,路旁的花草树木,无论大人小孩没有人攀折。不仅如此,房前屋后、山山洼洼都被村民们种满了树。

  坡绿了,水清了,郁郁葱葱的山林里生机盎然。雉鸡在此安家,狍子成为常客,野兔的粪便暴露了它的行踪……去年6月,一场大雨不期而至,相邻的山沟暴发洪水,而山林守护着的杨家山却安然无恙。

  树木一天天增多,一天天长大,杨泗林也变成了耄耋老翁,但他继续扩大绿化面积,绿化杨家山的心愿却没有丝毫改变。只要一谈起树木,他的眉眼中就会泛起盈盈笑意,山山洼洼间的那些树木似乎灌注了他的精气神,在无尽地生长。

  结束采访,临别时我再次回望杨泗林家门口那几棵老榆树,它们是杨泗林一回到家乡就种下的。50年来,土地越贫瘠,老榆树的根就扎得越深,如今已长得亭亭如盖。它们为村民带来了绿荫,也带来了希望。

  车子渐行渐远,在我脑海中,老榆树站立着的姿态却依然清晰。(记者/辛元戎)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