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绣花郎张雪:让世界文化遗产苏绣回归生活(图)
//www.workercn.cn2016-11-01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张雪 照片由被访人提供

  放弃留学、辞了金融公司的工作,小伙子张雪拿起了绣花针,当起了绣郎。这个决定让同学、老师、亲友们都大为吃惊,同学们大多数在银行工作,有人甚至笑话他。

  “现在年轻人学苏绣的太少了,我要把这个技艺传承下去。”张雪总是要不断给人解释他的选择。

  亲友们反对他学刺绣,那是没上过大学的女孩子干的活儿。母亲薛金娣却很欣慰,“他喜欢就好,随他了”。

  从小做绣娘的薛金娣对苏绣近乎痴迷,她当初就想生个女儿,长大跟着她学苏绣,尽管没能如愿,但仍给儿子取了个女孩的名字——张雪,是夫妻俩姓氏谐音的组合。

  出身刺绣世家,薛金娣6岁学刺绣,16岁进厂做绣工,从事刺绣已有40多年,是苏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张雪小时候对刺绣并没有表现出太多兴趣,直到大学毕业后才投身刺绣行业,至今仅有5年。

  都是学苏绣,爱苏绣,母子俩却截然不同。

  为了学绣猫,薛金娣专门去别人家观察猫,看猫的眼神、神态、走路,看猫伸懒腰、玩线团。绣金鱼时,21岁的薛金娣由于视力受损,在医院住了三四个月。出院后,虽然戴上了眼镜,但她仍然执着刺绣,学刺油画、古画、书法,最终成为苏州市有名的刺绣大师。薛金娣经营的臻绣轩工作室在苏州市高新区镇湖绣品街。臻绣轩,是她请一位书法家题的名,“臻”取自“臻于至善”,意在追求完美。

  张雪从小学习成绩好,小时候除了帮母亲分线穿针打杂,没有真正学过刺绣,他是南京财经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计划帮母亲把苏绣卖到国外去。他曾经申请英国利兹大学管理学硕士,后来在南京一家金融公司实习,也顺利入职,但最终他都放弃了,2011年夏季,张雪回到了家乡苏州镇湖。

  之所以下决心学刺绣,重要原因是张雪发现,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学刺绣。在镇湖街道,刺绣鼎盛时期,曾经有8000名绣娘从事苏绣,而现在的年轻人几乎都不肯学刺绣。

  张雪认为,作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绣,大有发展前景。在镇湖街道,30岁以下从事刺绣行业的目前只有30多人,其中会刺绣的还不到一半,30岁以下会刺绣的男人更是寥寥无几。

  张雪学刺绣了,但他却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绣花郎,这与薛金娣的愿望背道而驰。

  张雪不学刺绣技术,先学卖刺绣,先去上海考了一个拍卖师证书,他的设想是拍卖苏绣。“现在想想,这个意识有点超前,苏绣是二次创作的艺术品,目前还没有达到珍稀的地步,但以后苏绣肯定能进入艺术拍卖市场”。

  今年6月,张雪拉了3个小伙伴成立了弥惟刺绣研习所,Logo是两个英文字母NW,名字是字母谐音,寓意是英文的我、我们,大家一起学苏绣。由于绣品街周边有三四百家绣坊工作室,交通不便,张雪把办公地点设在主城区的一个创客空间,周边都是做其他手工艺的。

  薛金娣的作品都是买家找上门定做,选有名的古画、油画,作品基本不重复,随便一幅作品都是价格不菲,完成一幅作品少则半年,多则三四年,神龙本《兰亭序》、王献之的《鸭头丸贴》、《和合二仙》、扬州八怪字画等她都绣过,作品数十次获奖,其中《捣练图》曾获得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韩熙载夜宴图》获得第十一届中国美术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