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伐木人”:出路在树下
//www.workercn.cn2015-08-27来源: 科技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为改变这种窘境,他俩决定种植黑木耳,刚开始的时候,只种了5000袋,由于不懂技术,产量和质量都很低,收入也不高。

  “都想放弃了。”程淑惠说,就在支撑不住时,2009年,林场不仅聘请专家讲授技术,又免费为职工建发酵室,这才激发了干劲,加大了投入,每年春、秋两季,种植量将近50000袋,年收入超10万元。

  为使黑木耳发展壮大、成为中国知名品牌,2014年,新兴林场建立了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的“绿色黑木耳产业示范园区”,园内共有10户,均采用全封闭、全程监控的生产方式,并选择优质木耳菌种,以山泉水浇灌,不施化肥农药。

  据了解,目前,全场80多户职工有60多户发展黑木耳种植,种植总量达280万袋,年产值700万元,人均纯收入3万元。

  而这只是安置富余职工就业的一个项目。在王牛沟林场,除了设立的林业职工二次创业资金29万元外,还有林下参种植面积90公顷,户数20户,养殖狐狸和獭兔各一户,绿化大苗基地1个,新建容量200吨的冷库一个,布库哩森林旅游山庄等项目。

  增收致富

  “受体制机制长期影响,国有林场森林资源枯竭、债务包袱沉重、职工生活困难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部分林场目前已经处于经济崩溃的边缘,已到了不改不行、非改不可之时。”才国斌如是说。

  据悉,吉林省国有林场现有在职职工53814人,预计改革后将产生富余人员两到三万人,处于待岗状态。

  “有身份却无工资”。敦化市林业局局长程德辉认为,虽然搞二次创业,使一部分富余职工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找到了生活出路,成效初显。“但从整体来看,还面临着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因素的制约。”

  对于即将到来的国有林场改革和天然林停伐,林场职工们都认为是好事,也是迟早的事,但在他们的心里,还存在着隐隐的担忧。

  “尤其是支柱产业黑木耳。”程德辉称,其培育原料,是用枝桠材等木材生产剩余物碾碎制成的,产量高、质量优,而停伐后,没有剩余物了就不能用木头培育木耳。现正研究改用秸秆等来培植,但这样一来,不仅成本提高很多,产量也会减少三分之一。

  那么,究竟该如何改变“独木支撑”局面,大力发展木材接续替代产业?

  “做好林下经济和开发森林旅游,这是吉林省国有林场改革安置富余职工,实现今后转型发展的两大重点方向。”才国斌自信地说,各地已在积极探索一些措施和方法。

  不仅是吉林省,如今,在全国各地的国有林场,正悄然进行着由“砍树”向“看树”、“独木支撑”到“靠山吃山”的转变,除了林下经济、森林旅游在快速发展外,林下种植、养殖也亮点纷呈,现已成为林业职工开启增收致富的“金钥匙”。(胡利娟)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