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陈德明:反导尖兵 铸盾天疆(图)
//www.workercn.cn2016-07-25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作为军人,必须要有一颗忧患的心”

  反导技术代表着导弹技术发展的巅峰,是战略防御的坚盾,是大国博弈的重要筹码。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时,美国用“爱国者”导弹成功拦截伊拉克“飞毛腿”导弹,让世界第一次见识了反导的威力。

  “中国人必须拥有自己的反导系统。”国家反导项目还没正式启动时,陈德明就已经带着团队进行反导靶场试验技术的研究。很多人认为没必要,陈德明却很坚持……他认为,发展精度高、速度快、杀伤力强的反导武器和组建相应的防御系统,是未来装备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正式启动反导技术验证试验项目后,基地肩负起靶场试验任务,陈德明成为专家组专家,牵头攻关反导靶场试验技术。首次试验要在2010年年初“务期必成”。

  重任如山,陈德明一再鼓励团队成员:“我们要像老一辈搞‘两弹一星’那样,就算豁出命来,也要实现技术跨越,干成反导这件维护和平的大事。”

  那段日子,陈德明经常奔波于靶场和各科研院所之间,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经常不时地陷入深度思考状态:“那时候为了证明一个弹道方面的关系,我都快崩溃了。我有肯定的直觉,但那个过程真是既痛苦、又幸福。半夜三点终于想通了,狂喜万分,特别想旁边有一个人能够分享……”

  近千个日日夜夜,不知疲倦地攻关,陈德明带领团队突破多项核心关键技术,走出了一条中国反导靶场建设之路。

  2010年年初,我国首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如期进行。当试验进入关键时刻,拦截弹指令系统突然出现不明故障,原本紧张的气氛骤然加剧……

  各方协同攻关,故障很快排除,但人们心里仍不踏实。陈德明没有丝毫犹豫,郑重表态:“依据前期大量分析验证数据,我敢保证,绝对没问题!”

  发射试验如期进行。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拦截弹如利剑出鞘,直刺苍穹。几分钟后,显示屏传来靶弹被摧毁的清晰画面。试验成功!陈德明和指挥大厅的人们抱作一团,喜极而泣。

  “作为军人,必须要有一颗忧患的心。”陈德明说,反导技术,永远都在路上。实现强军目标,不甩开膀子搞创新是不行的。所以,他始终保持着最初的姿态:学习钻研、计算分析、推演论证……

  荒凉的大漠 精彩的人生(记者手记)

  从导弹武器试验新手,到反导试验领域知名专家,再到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为国砺剑铸盾的人生征程中,西北某基地研究员陈德明牢记强军目标,坚定强军信念,献身强军实践,一步步成长为用创新助推强军兴军的科研先锋,成为投身改革强军的新型作战力量尖兵。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导弹武器事业是国之重器,反导是战略防御的坚盾,是大国博弈的重要筹码。陈德明瞄准导弹发射技术发展前沿,攻坚克难,不断创新超越。他扎根大漠26年的创新实践告诉人们,只有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才能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使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创新之中见担当。导弹武器事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从事这项伟大事业的人选择默默奉献同时又需要激情满怀;其高科技、高成本、高风险特点,决定了拓展创新之路的人格外需要一种担当。在生存条件艰苦甚至恶劣的大漠戈壁,几十年如一日紧盯世界军事高科技发展前沿,对创新事业矢志不渝,更需要一种深植血脉的坚守。“目标高远,想法简单。坚持始终,生活自然。”常说这句话的陈德明,正是这样一个把创新养成习惯,把担当过成了日子的人。他在导弹和火箭一次次腾飞而起的地火天光中,点亮精彩人生……

  只有荒凉的大漠,没有荒凉的人生。陈德明的经历或许不可复制,但其创新意识和担当精神却值得借鉴和学习。无论我们是从事崇高而伟大的事业,还是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人生履历,一份担当总有一份精彩!(余建斌)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