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赵家和与受助孩子们的故事:远方的种子(图)
//www.workercn.cn2016-07-05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寻找与铭记

  2012年9月,当刘岭拿到第一笔兴华助学金的时候,远在清华大学的赵家和教授已经离开人世,刘岭永远都没有机会向这位赵爷爷当面道谢了。

  “赵爷爷是谁?”西北高原上接受资助的娃娃们从未见过他的真面容,而兴华助学基金会成立前受到过赵家和资助的孩子甚至连他的名字都不曾知晓。

  赵爷爷很富有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刘岭只在兴华助学基金发放时听到过他的故事,直到读大学,才第一次通过网络找到赵家和的照片。“照片上的赵爷爷看起来清瘦憔悴”——那是赵家和在2012年5月与妻子拍的金婚纪念照,距他离世只剩两个月。刘岭在网上只找到了关于赵家和的只言片语,“清华老教授”“2012年7月去世”“倾尽家财”“捐资创立兴华助学基金会”……他说,赵爷爷的形象还是很模糊。

  刘岭把搜索到的“赵家和”的片段认真摘抄下来,给兴华助学基金会写了一封感谢信,却因不知地址迟迟未寄出。他说自己常常会在宿舍念叨“赵家和”“兴华助学基金会”……当记者通过基金会联系到刘岭时,他忍不住在宿舍宣布:“我联系上兴华啦!”舍友们也替他感到高兴。

  寻找赵家和的不止刘岭一个。2015年秋,庄浪一中高一学生刘庚领到第一笔助学金后,在网上找到了赵家和的简历。从“1934年9月出生在北京”到“2012年7月22日17:35在北京因病医治无效逝世”,刘庚把赵爷爷的生平年表背得滚瓜烂熟,“我一直觉得清华的教授是遥不可及的,但他的关爱真的给了我。”

  李维仓在庄浪一中已经当了11年校长,他回忆说:“有那么一段时间,刘庚心态很消极,觉得这辈子就这样了。从兴华基金会得到关爱之后,他改变了很多。很多孩子情况跟他类似,毫不夸张地说,让这些孩子在最困难的时候感受到社会上还有人在关心自己,真的是件能改变他们一生的事情。”

  磨砺与成长

  再过5年,田春丽将完成在甘肃中医药大学的学业,成为基层医疗队伍中的一名全科医生,这是她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初中时最大的理想就是考上县一中,不管有没有学费,先考上再说!以后要去哪里、干什么,我根本不敢想。”那时田春丽以为,自己的生活轨迹大概就是读书、毕业、打工,和周围很多贫困孩子一样。读高中期间,田春丽喜欢把自己关于生活的思考写信告诉她的直接资助人,“未来的生活可以是什么样?”直接资助人告诉她:“追逐梦想是每个人最平等的权利,不论出身、不论贫富。”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田春丽鼓起勇气报考了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程,毕业后她将分配到农村从事医疗卫生工作。

  “这是回报那年跑遍满村给我筹学费的爷爷和我的资助人的最好办法,也是我的梦想。”田春丽坚定地说。

  2015年10月,徐敏殊第一次见到兴华助学基金会的接棒者清华大学教授陈章武等基金会工作人员。那次见面会上,基金会法律顾问葛敏对受到资助的孩子们说:“我们每个人都要自强不息,更多时候,努力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句话令徐敏殊记忆深刻。

  现在的她正在体味着这个过程。高中入学考试时,徐敏殊没有排进年级前120名,而最近的一次考试,她的年级排名前进了51名。

  徐敏殊的早餐和晚餐经常是一个饼子、一杯白开水,几乎没有吃过肉和蛋。为了继续学业,每逢寒暑假,兄妹三人都会在县城办补习班,读大三的哥哥辅导初高中学生的数理化,她和姐姐除了帮忙整理桌椅、打扫教室,也是哥哥课堂上的学生。

  今年春节,寂静已久的小院再度热闹起来,兄妹三人一起包饺子。哥哥用毛笔在红纸上写了对联,横批“志当高远”四个大字端端正正贴在门楣当中。

  也只有春节的这几天,三颗漂泊的种子才会回到小院。那位“清华老教授”播撒的爱心种子,已深深扎根在这个小院,扎根在广袤的西北高原。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本报记者 宋喜群 李笑萌 彭景晖)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