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劳动模范-正文
没有技术哪能当工人(图)
//www.workercn.cn2015-03-17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采访手记

  耿家盛及其忧思

  □陈昌云

  耿家盛在云南工业制造业界和工会界,那是鼎鼎大名的人物,他靠家传的钻研精神勤学苦练车工技术,拜时代进步之赐,获得诸多省部级、国家级荣誉,对一个普通机械工人来说,他已经走到人生境界的极致了。

  对耿家盛,作为媒体人,我是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当然是指对他的行迹、成就相当了解,近年来多次因采访而接触他;陌生,是指他这样的技术工人尽管收入很低,基本不受社会待见,但他依旧孜孜不倦钻研技术,显得很“奇怪”,觉得难以理喻。

  最近一次采访,耿家盛和他弟弟耿家华,一个是车工高级技师,一个是钳工高级技师,两位互为亲兄弟的高级技术工人为车床发展技术的进步而引发争论,耿家盛认为他的技术有可能因为车床的进一步技术革新而泯灭消失,耿家华认为不可能,不少过程还离不开人的动作,也就离不开人所掌握的车工技术——争论到这里,耿家盛不疾不徐地责备弟弟说:“你这个人啊,思想就是太传统。”2010年以来的3D打印技术的出现令作为车工的耿家盛既震撼又倍感忧虑,他甚至以为,可能车床这种工具将来都会渐渐消亡于无形。

  君不见,改革开放这35年,很多职业及附着在其上的技术悄然消失了。

  本人喜欢把头剃成“秃瓢”,大概两天就要剃头一次,以获得光洁锃亮的“颜值”,但从来不去理发店,都是自己用一把荷兰产电动剃须刀,花20分钟就解决了。一则方便,再则也省钱,但如果这样做的人很多,结果肯定是理发店的极大萎缩乃至消亡。举这个例子是想说,一把既可剃须,又可理发的电动剃须刀,一定程度上在终结一个职业,乃至一个产业。

  类似这样的情况很多,比如在日益进步的手机拍照技术冲击下,传统的“照相”业,乃至“摄影”业,还有多长的生命周期呢?

  多次零距离的接触,令记者感到耿家盛最为了不起的另一面,就是他忧虑中透露出来的敏感、敏锐、前卫眼光。

  这大约也是造就高级技能人才“耿家盛”的核心素质之一,对自己、对职业、对世界,有着一种辽远的目光。有了这种“超凡”的眼光,他前行,但不会是踽踽独行。

  (本版制图美术 书法标题 人物漫画:李法明)(中工网记者 陈昌云)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