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幻灯片-正文
丁列明:创新之路再难都值得(图)
//www.workercn.cn2017-09-28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更多

  磨炼:“噩梦”后迎来明媚阳光

  平淡的语气不代表一路走来平静如水。资金链断裂、心惊肉跳、前功尽弃……走在新药研发之路上,这些可怕的词如影随形。

  “从创业开始,我们就明白,一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时刻都有失败的危险。身边的朋友也是一面鼓励我们一面担忧不已。”丁列明说。

  资金链断裂是创业者的噩梦,然而还是来了。“2008年,埃克替尼II期临床结束,准备启动Ⅲ期临床研究,经过计算,整个Ⅲ期研究需要资金5000万元,光对照药购买就需要2600万元。当时,我们已经欠了银行3000万元。屋漏偏逢连夜雨。又赶上金融危机,原来有投资意向的基金改变了决定。我们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丁列明清晰地记得,正赶上过年,大家四处凑钱,但是只能勉强还上银行利息,根本无力启动Ⅲ期临床试验。“如果不启动Ⅲ期,那就前功尽弃了。那真的是生死存亡的关头。”

  就在山穷水尽之时,公司所在的余杭区政府“雪中送炭”,1500万元人民币的支持给丁列明带来了希望。“之后,我们又得到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支持,才得以启动Ⅲ期临床试验。”接下来,银行追加了贷款,风投也投入500万美元。最困难的时刻过去了。

  不过,这还不是最让丁列明心惊肉跳的时刻。

  “我们Ⅰ期临床选用的是健康的志愿者,主要研究药物的安全性。II期临床,我们开始在病人身上试验,研究药物的疗效。第一批病人最让我们心惊肉跳。当时5个病人有2人用药不到10天就死亡了。研究医生高度警觉,担心病人死亡是否与药物不良反应所致,临床试验陷入停滞。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搞清病人的真正死因,最好的办法就是尸解。但病人家属一般都不同意做尸解。值得庆幸的是,通过解释沟通,第二例死亡病例的家属同意尸检,结果显示病人是因为弥漫性肿瘤扩散导致的死亡,并非药物引起的。“大家终于松了口气,同时研究医生也积累了选择临床研究病人的经验。”回想当时的一切,丁列明仍心有余悸。

  “研究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但是,因为高额的投入,每一次错误都让丁列明有切肤之痛。

  产业化是创新药的又一个必过之坎。“药品的生产规模从实验室的小规模到量产几十公斤,涉及到的设备和各种参数完全不一样。2009年,我们第一次几十公斤的试产就失败了。实验室做出来的药品正常是白色,但生产出来的却是一团黑的物质。我们完全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丁列明说,“中试放大一次的成本就是几百万元人民币。而当时又正是资金最困难的时候。还好,通过反复检查、验证,第二次成功了。”

  从研发到临床再到产业化,一路走来,丁列明跌跌撞撞。但是,他从未想过放弃。“也有朋友劝我们,中国的创新药条件还不成熟,仿制药钱来得快,干吗不做仿制药。我总说,中国不缺仿制药。在创新药这条路上,我们已经有了基础,我们应该发挥我们的作用,做更有意义的事。”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