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幻灯片-正文
丁列明:创新之路再难都值得(图)
//www.workercn.cn2017-09-28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更多

丁列明

图为丁列明在实验室指导研发人员开展实验。吴飞摄

  他是中国侨联在2017年推出的“新侨创新创业杰出人才”之一。他带领团队经过8年多的努力,成功研发出中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商品名:凯美纳),并成功实现产业化,打破进口药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填补国内空白。他就是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丁列明。平时,他更喜欢被称呼为“丁博士”。

  作为科学家、企业家,丁列明对“创新”情有独钟:“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之道。我们的第一个项目已经证明了创新的价值。去年,公司成功上市,现在已经市值200多亿元。未来,我们还会在创新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为百姓创制更多用得起的好药。”

  创业:头脑风暴后水到渠成

  “创业的想法是在一次次头脑风暴之后产生的。”丁列明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不过,他柔和的语气、儒雅的气质却并未因此改变。他对本报记者说:“我1992年到美国留学,1997年第一次回国。时隔5年,却深刻感受到国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时候,我在美国做驻院医生,但时时刻刻都盼望着回到祖国的怀抱,以自己的学识报效祖国。”

  在美国,经过辛苦的驻院医生阶段,考取医生执照之后就具备了独立执业的资格。这不仅意味着受人尊重,同时还会带来高收入。这正是当时丁列明在美国走的路。2000年,他顺利成为病理科执业医师,由此也迈入了中产阶层,生活无忧,家庭和睦,事业有成。然而,报效祖国的想法始终萦绕在他的脑海中。在一次次与朋友的交流中,他回国的意愿越来越强。

  “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国内还非常缺乏高科技的创新药,高端创新药市场被跨国药企所垄断,而美国有很多医药创新项目。有没有可能把一些好的项目带回中国,造福中国百姓?”身处医药领域的丁列明自此暗下决心,潜心研究。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2002年夏,机会来了。由张晓东、王印祥等博士设计合成的一靶向药物获得出色的实验室数据。大家就下一步如何开发展开了讨论。新药开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常说10年时间、10亿美元。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在美国完成其开发的全过程。充其量,在取得某个阶段性成果时,找个大药厂,卖个好价钱。丁列明想到了祖国。中国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国家的人才和产业政策又鼓励这样的创新项目。于是大家很快形成了共识:“回祖国创业去!”这一年是2002年,距他出国恰好10年时间。“从内心来讲,还是希望回到中国,把自己所学用到中国的科研和经济建设中,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丁列明回忆说。

  丁列明清晰地记得,那是2002年8月13日,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机场。他告别拼搏奋斗了10年的美国,带着创新药项目登上泛美航空公司的班机回国。“从一开始,我就是全职回国。”丁列明放弃的是10年打拼实现的“美国梦”。而他选择的是艰难的新药研发之路。他和合作伙伴成为许多人眼中的“傻子”。

  “虽然有压力,但是我从未有过任何犹豫。”丁列明的语气很平淡。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